嵩阳峰底洞中天,曾共浮丘对掩关。
知道高闲少兼济,折腰从此到人间。

【注释】

嵩阳:山名。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北。峰底:山中底部。洞中天:山洞中天空。曾共:曾经共同。浮丘:《列仙传》载,尧帝时,有浮丘公来见,授《神丹经》。后遂以“浮丘”指仙人。对掩关:相对而立,闭门不出。知道,明白事理。高闲,高雅闲逸。兼济:兼爱和救济,即兼相爱、交相利。折腰:弯腰,弯腰。从此:从这个方面说,即从此之后。

【赏析】

这是一首赠答诗,酬答的对象为刘道人。此诗首句写嵩山之高、嵩山之神,次句写嵩山之幽、嵩山之美,第三句写诗人与嵩山的交往以及与刘道人的交往,末句则表达了诗人与刘道人分别之后的感慨。

前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主要写了嵩山之高、嵩山之神。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约70公里处,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这首诗中的嵩山,指的是这座巍峨壮丽的名山。“嵩阳峰底”,指的是嵩山最高峰的峰底,也就是嵩山的南面山峰。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嵩山的峰顶被云雾缭绕,仿佛在云中一般,令人望而生畏;而嵩山的山腹深不可测,又让人叹为观止。“曾共浮丘对掩关”,“浮丘”,传说中的仙人。《列仙传》载,尧帝时,有浮丘公来见,授给尧《神丹经》,后来就以“浮丘”指代仙人。“对掩关”,即面对面地相对而立。这句意思是说,我曾和一位仙人浮丘公面对面地相对而立,并一同隐居在这座山峰之下。这里既表明了诗人与浮丘公相遇的经过,也表现了他们隐逸生活的悠然自得。

第三句“知道高闲少兼济”,是说懂得高深道理的人很少有兼爱和救济之心。这句话既是对上两句的总结,也是对刘道人的赠答。诗人认为,能够理解自然之道的人,很少会有兼爱和救济天下苍生之心的。这里的“知”,就是懂得的意思;“高闲”,指高雅闲逸的生活;“兼济”,即兼爱和救济,即兼相爱、交相利。

末句“折腰从此到人间”,是说从此以后,我不再像从前那样弯曲着腰身去迎合世俗,而是直起腰身来面对世间的一切。“折腰”原意是指弯腰低头,此处比喻屈己求全,委曲迎合。“到人间”,即来到人间。这句的意思是说,从此以后,我将不再像以前那样委屈自己,俯仰随人,而是挺胸傲物,面对世间的一切。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优美高远,既表现了嵩山的雄伟壮丽,又描绘了诗人与神仙的交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