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成风雨夜,精舍对床眠。
去住非无数,行藏莫问天。
十年濒瘴海,一棹破春烟。
君自足归兴,不妨啼杜鹃。
【注释】
申伯:人名。真成:地名,今河南信阳市境内。
精舍:寺庙。
去住:去或住,意谓行止。非:不是。数:计算、计数的意思。
行藏:指行为和志向。天:指天命。
瘴:南方山林中的一种毒虫,这里借指瘴疠(huòlǐ)。
棹(zhào):船桨。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丰二年(1079年)在江西庐山归隐期间所作,时值“申伯有行色会宿东禅次”之际,遂即景生情而作。
诗一开篇,点出时间、地点。夜幕降临,风雨交加,诗人与友人同宿一寺,这是一幅幽静的夜景,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陶醉。他看到朋友正入梦,自己却无眠,于是心中涌起“行色”二字,暗含着对前途的忧虑。“真成风雨夜”,一句,不仅点明时间和环境,而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为下文写自己的心绪作了铺垫。
接着诗人由自然景象转入自身心境。“精舍对床眠”,说明二人同宿一室,十分亲密,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他想到:“去住”之间,“非无数”,人生如梦,何必计较!“行藏莫问天”,更见诗人超然物外之胸襟。
第三联进一步写诗人的感慨。十年来,诗人长期生活在潮湿瘴疠之地,而今又乘舟来到春暖花开的江南,这种巨大的变化足以让人惊愕不已。“君自足归兴”,是说您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决定归去的去处;“不妨啼杜鹃”,则是说即使您决定离去,也不必感到惋惜,因为在春天里,杜鹃鸟不停地啼叫,好像在挽留人们归来一样。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命运的豁达态度,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关心。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现了作者超脱世俗、洒脱旷达的性情,体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境界和深邃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