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道价倾缁白,一去如何经书尺。
乾竺宗旨超隐峰,客至不鸣斋后钟。
杨岐儿孙真铁脊,二子等是僧中龙。
平生我如拆袜线,老来要认本来面。
忆昨二老初相知,竹炉拥衲清夜围。
佛眼霜颅象懒瓒,圜悟辨口吞韩非。
钟山往事无人识,我识二子因师得。
楞伽一句作么生,请问同参俱本色。
次韵奉酬楞伽室老人歌寄怀云门佛日兼简乾元老圭公并叙钟山二十年事可谓趁韵也,是一首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态度的反思的诗。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云门道价倾缁白”:指的是佛教禅宗云门宗的大师,其道德和修行之高深,令人敬仰如白云之于白衣,白沙之于黑沙。
- “一去如何经书尺”:意指离开后,书信或往来变得稀少,如同经书中的文字逐渐减少。
- “乾竺宗旨超隐峰”:乾竺,即印度佛教,此句表达对佛法深邃理解的追求,超越常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如同隐逸山峰。
- “客至不鸣斋后钟”:客人来访时,不敲斋堂的钟声以示欢迎,体现了一种清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 “杨岐儿孙真铁脊”:杨岐,即杨岐派,此句赞扬杨岐派的子孙们如同钢铁般坚强的脊梁。
- “平生我如拆袜线”:形容自己一生简朴,如同解开袜子线头一样简单。
- “老来要认本来面”:年岁渐长,更应该认清自己的本质和面目。
- “忆昨二老初相知”:回忆起与两位老朋友初次相识的情景。
- “竹炉拥衲清夜围”:描述与朋友围坐于竹炉旁,共品禅茶的宁静夜晚。
- “佛眼霜颅象懒瓒”:比喻佛法洞察人心,如同眼中的佛像般宁静无波。
- “圜悟辨口吞韩非”:形容佛法高深,能够洞察世间纷扰,像《庄子》中的圆通禅师那样,口齿伶俐地辩论而不伤和气。
这首诗通过对云门、楞伽等佛教高僧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同时,通过回忆与两位友人的交往,反映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