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豆能折冲,儒冠或兜鍪。
六月早奏功,岂待防高秋。
俗士怀晏安,所至贾人留。
襆被应自疏,未知几宜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奉和朱新仲祠部六月晦日省宿用白乐天诗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十字为韵 其八》。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第一句:

  • 解释:奉和朱新仲祠部的诗。
  • 注释:朱新仲,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上级官员。

第二句:

  • 解释:六月的最后一天进行省宿,使用白乐天的诗句“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为韵律。
  • 译文:在六月底进行省宿,使用白乐天的诗句作为韵律。

第三句:

  • 解释:俎豆能折冲,儒冠或兜鍪。
  • 注释:俎豆,指祭祀用的礼器;折冲,指能够制胜于外患。儒冠,指儒家学者的帽子;兜鍪,指头盔,这里比喻防御之具。整句话的意思是,祭祀用的礼器(俎豆)可以用来制胜于外患(折冲),儒者的帽子或者头盔(兜鍪)也可以用来抵御敌人。

第四句:

  • 解释:六月早奏功,岂待防高秋。
  • 注释:六月早早就完成了功业,何必等到秋天呢?
  • 译文:在六月早早就完成了功业,何必等到秋天呢?

第五句:

  • 解释:俗士怀晏安,所至贾人留。
  • 注释:俗士,指普通人;晏安,平静安定的生活;贾人,指商人。整句话的意思是,普通人追求平静安定的生活,而商人则希望他们留下。
  • 译文:普通人追求平静安定的生活,而商人却希望他们留下。

第六句:

  • 解释:襆被应自疏,未知几宜休。
  • 注释:襆被,指行李、包袱等;疏,通“舒”。整句话的意思是,行李应该自己处理好,但不知道何时休息。
  • 译文:行李应该自己处理好,但不知道何时休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的俎豆与现代的武器,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同时,通过对普通人和商人的不同生活态度的描述,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最后一句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休息的渴望,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忧虑和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