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巉岩路已荒,人言相国旧书堂。
临机自古多遗恨,妙策当年取范阳。
【译文】
从上封下福岩到道旁访李邺侯书堂山路上荆棘丛生,不可通行。
石壁上巉岩险峻道路已荒废,人言相国旧书堂。
临机应变自古多遗恨,妙策当年取范阳。
【注释】
自:自从;福岩:地名;邺侯:即李邺侯,名邺,字元瑜,唐代著名文学家。
书堂:书房,指李邺侯的书屋。山路榛合:山中小路荆棘丛生;榛:野草名;合:聚集、丛生。
不可往矣:已经不适宜去了。
巉岩:高峻险恶。
人言:人们传说。相国:丞相。古代称宰相为“相国”,这里泛指丞相的书房。
临机:应对时机。
妙策:精妙的计策。范阳:地名;范阳郡,汉时有范阳故城,在今河北涿州。后以范阳为郡名或代称。
赏析:
首联点出诗人去访李邺侯书堂的地点和原因。诗人从上封下福岩道旁,来到李邺侯书堂的山路上,只见荆棘丛生,难以前行了。这反映了当时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的状况,也暗含了对李邺侯的仰慕之情。
颔联是说李邺侯的书堂已经荒废,不再有人居住了。这里的“人言”指的是人们对于李邺侯的书堂已经荒废的传闻,而“相国旧书堂”则是指历史上李邺侯曾经居住过的书堂。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于李邺侯的敬仰之情,也揭示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沧桑感。
颈联则是作者对于李邺侯的赞赏之词。他认为李邺侯临机应变的能力非常出众,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局势,因此留下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妙策。这里所说的“遗恨”指的是历史上那些因为临机应变能力不足而被后人诟病的历史事件,而“妙策”则是指那些能够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两句诗既体现了李邺侯的智慧和才能,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尾联则再次提及李邺侯的事迹,以强调他的卓越成就和历史地位。他曾经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了超凡的勇气和智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他也是一位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的伟大人物。
整首诗通过描绘李邺侯书堂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它既体现了诗人对于李邺侯的崇敬之情,也展现了他对历史和人生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