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镰声相呼,十百南亩穫。
妇持黍浆馈,幼稚走雀跃。
辛勤既百为,幸此岁不恶。
王租敢不供,大室趣逋约。
虽云粒米多,未办了升龠。
姑宽目前饥,讵有卒岁乐。
乐岁尚尔为,一歉更何托。
书生独多忧,何以救民瘼。
【注释】
道旁见穫者:田间路旁,看见收割的人。道旁,田间小路两旁;见,看见;穫者,收割的人。腰镰(fú)声相呼,十百南亩穫:腰弯的镰刀发出响声相互呼唤,一垄垄地收割着庄稼。腰镰,用腰弯曲的竹竿做的农具,用于割稻谷。相呼,相互呼应;十百,指成群结队的;南亩,田亩。
妇持黍浆馈(kuò),幼稚走雀跃:妻子拿着蒸好的黍米汤送给别人,小孩儿欢蹦乱跳。
辛勤既百为,幸此岁不恶:辛勤劳动了百次,幸好今年没有灾害。
王租敢不供,大室趣逋约:大王的租税我敢不缴纳?贵族地主催促我们赶快交租。
虽云粒米多,未办了升龠(yuè):虽说收成好,粮食不够升斗容器装。
姑宽目前饥,讵(jù)有卒岁乐:暂且放宽眼下饥荒,哪能长久享受快乐。
乐岁尚尔为,一歉更何托:在丰收年景里还这样努力,一旦发生饥荒怎么办?
书生独多忧,何以救民瘼(mào):读书人独自担忧这么多的事,怎么救济百姓的疾苦?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和抨击封建剥削制度的诗歌。诗人目睹农民“腰镰声相呼,十百南亩穫”的艰苦劳作,又听“妇持黍浆馈,幼稚走雀跃”,便感到十分愤慨。但诗人并不只是同情农民的辛劳,而更多地是痛恨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盘剥。诗中通过对比,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悲惨处境。
前四句写农民的劳动情景。“腰镰声相呼,十百南亩穫”,是说腰弯得象弓一样、挥镰如歌的劳动者,正在一片片地收割庄稼。这一句不仅写出了农民们的辛勤劳动,而且还写出了他们之间的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精神。紧接着“妇持黍浆馈”,是说妇女们把蒸熟的黍米送到收割者的面前。“幼稚走雀跃”,是说孩子们一边跑,一边高兴地叫着:“爷爷!”这里描写的是农民们欢乐的场面。诗人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表现来揭露农民的劳动是多么繁重而又多么欢乐,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辛勤既百为,幸此岁不恶”,“辛勤”,即辛苦,指劳动;“百为”,指多种经营;“幸此岁不恶”,是说庆幸这一年风调雨顺,没有遭受灾祸。
后六句写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压迫。“王租敢不供,大室趣逋约”,“王租”,指国家的赋税;“大室”,指贵族地主;“逋约”,指拖欠或逃避。意思是说,国家强征赋税,地主豪绅催逼欠账,农民不得不勉强应付。“虽云粒米多,未办了升龠”,虽然今年收成很好,但是颗粒无余,连升斗都装不满。“姑宽目前饥,讵(jù)有卒岁乐”,“姑宽”,暂且放宽;“卒岁”,终了一年;“讵”,岂。意思是说,暂且放宽眼前的饥饿吧,哪能终了一年的欢乐!这两句是对上面几句的概括和深化,它表明诗人所要揭露的是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压迫。
最后四句写农民的悲苦生活。“书生独多忧”,意思是说读书人只关心国家大事,却很少想到自己的命运。“何以救民瘼?”意思是说:读书人只知道替国家操心,怎能解救百姓的痛苦呢?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从表面上看,这四句似乎是在问读书人应如何拯救百姓的疾苦,实际上却是诗人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控诉。
全诗运用对比手法,揭露和抨击封建剥削制度。前六句写农民的劳动情景,突出农民的辛勤和欢乐,以反衬出农民所受的剥削之重;后四句写农民的悲惨生活,突出农民的贫困和痛苦,以反衬出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暴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