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填街道,传声过水滨。
国严三岁祀,恩洗万方春。
舟楫随南斗,衣冠拱北辰。
岭南并岭北,多少望归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宣赦》。以下是逐句释义:
击鼓填街道,传声过水滨。
注释:敲击战鼓,声音填满了街道;声音传遍了河流之滨。这里比喻赦免的诏书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国严三岁祀,恩洗万方春。
注释:国家严肃地进行三年的祭祀,赦免的恩德使万物复苏、春天到来。这里的“三岁祀”指的是国家对某项重要事务的庄严祭拜仪式,象征着国家的尊严和权威,而“万方春”则形容赦免带来的新生和希望。舟楫随南斗,衣冠拱北辰。
注释:船只跟随南方的北斗星,人们衣冠整齐地仰望北方的北极星。这里以天象为喻,描绘出一幅人民欢庆的景象。北斗星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指引和正义,而北极星则是天空的守护星,象征权威和秩序。这里的“舟楫”和“衣冠”分别代表水上交通工具和人们的服饰,都与节日庆典相关联。岭南并岭北,多少望归人。
注释:岭南地区与岭北地区并列,有多少盼望回家的人。这里可能指的是由于赦免政策而返回家乡的人们,也可能是表达国家统一,无论南北都有人渴望团聚的情感。
赏析:
李峤的《宣赦》通过描绘赦免后的盛大情景,展示了国家威严与仁慈并存的治理理念。首句中的“击鼓填街道,传声过水滨”形象地描绘了赦免消息迅速传播的场景,体现了诏书的影响力之大。接下来的四句分别从国家祭祀、人民喜悦、自然景象以及地域差异等角度,进一步展现了赦免政策的深远影响和广泛意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国家权威的颂扬,也有对人民幸福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