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鸣琴日,闻公吐屑言。
循良临武政,忠愤大奚冤。
厥后依英簜,新来近达尊。
却归桑梓路,忍对建昌门。
【注释】
访我鸣琴日:指作者与雷文卿的交往。鸣琴,比喻知音,也指友情。
闻公吐屑言:听说您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循良临武政,忠愤大奚冤:指雷文卿为官清廉正直,为民造福,所以受到百姓的爱戴。
厥后依英簜:后来依附于英宗的宦官。
新来近达尊:新近接近朝廷的权贵。
却归桑梓路,忍对建昌门:回到故乡,却不能面对家乡的门楼,因为家乡的门楼已经被敌人占据。
【赏析】
《秘阁修撰雷文卿挽章二首》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组悼诗。这两首是组诗中的第二篇。
第一首,开头两句,写雷文卿在朝中为官清正廉洁、关心国事、深受百姓爱戴的情况。“访我鸣琴日”,是说作者曾与雷文卿一起弹琴饮酒,以抒怀意。这里用一个典故,即“子期死而伯牙绝弦”。鸣琴,指知音,也指友情。“闻公吐屑言”句,是说雷文卿向作者吐露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表现出他为国事操劳的精神。“循良临武政”,是指雷文卿为官清廉正直,为民造福,所以受到百姓的爱戴。“忠愤大奚冤”,是说雷文卿虽然忠心耿耿,但却遭到奸臣的陷害,遭受了冤屈。这两句是说雷文卿为国尽忠,却被奸臣所害。
第二首,开始两句,是对雷文卿的哀悼之情的抒发。“厥后依英簜”,是说雷文卿后来依附于英宗的宦官。“新来近达尊”,是说雷文卿后来接近朝廷的权贵。这两句是说雷文卿因忠而被害,后来却依附于权贵,受到赏识。“却归桑梓路”,是说雷文卿被害以后,回到故乡的道路,但又不能面对家乡的门楼,因为家乡的门楼已经被敌人占据。这两句是说雷文卿虽被害,却仍不忘家乡,最后只能含恨而终。
这两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雷文卿的深切同情和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