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绝今非少,元功人未知。
岂云公有憾,时恐世传疑。
谁解吟成史,宁忧罪到诗。
诗成终自愧,空恨一年迟。

【注释】

三绝:指《文选》中“四联”中的三联。元功:大功。

公有憾:指曹操曾称赞王粲的才华,但后来却疏远了王粲。

谁解吟成史:谁能够理解并写就历史。

宁忧罪到诗:担心因为这首诗而被治罪。

【赏析】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早年随父亲避难荆州,依刘表为幕宾,后归顺曹操。王粲才思敏捷,善作文赋,尤以《登楼赋》、《槐树赋》和《浮云赋》最有名。可惜英年早逝,年仅37岁,被曹操所杀。曹操曾称赞王粲的才华,但后来却疏远了王粲。这首诗就是诗人对王粲怀才不遇而遭不幸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是说,现在世上还有多少能与王粲相提并论的人呢?他们又怎么知道他的大功劳呢?这两句话看似平常,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感慨。这里所说的“今世”,是指那些庸庸碌碌、不识货的人。这些人只知道埋头做官,却从来不懂得赏识人才的道理。因此,他们自然无法理解王粲的大功劳,也更不可能知道王粲的价值了。

诗的第三句是说:“难道说王粲有遗憾,恐怕世人会怀疑吗?”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感慨之情。他似乎在质问世人:你们怎么就那么糊涂呢!王粲是有才华的,你们却视而不见;王粲是被冤枉的,你们却信以为真。这种颠倒黑白的做法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啊!

诗的第四句是说:“谁能了解并写出历史的真相呢?”这里的“历史”指的是王粲的历史成就和贡献。这句诗实际上是在质疑那些庸庸碌碌、不识货的人,他们是否能够真正了解并评价王粲的贡献呢?如果连他们自己都做不到这点,那么其他人就更不可能了。

诗的最后两句是说:“诗歌创作完成时,我终将感到自愧;只是可惜一年的时间太晚了。”这里所说的时间太晚,实际上是指王粲去世得太早了。王粲虽然很有才华,但命运却如此悲惨。如果他能够再活几年,也许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了。但是,现在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整首诗通过对王粲的赞美和感叹,表达了作者对王粲怀才不遇而遭不幸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和问题,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