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畦今夜月,出峤二更初。
蓐食催鸣碓,蒙头静著书。
清霜闻吠犬,细火有归渔。
一盏解寒酒,风炉煮雪蔬。

【注释】

篆畦:篆刻的田地,指书房。峤,山岭。蓐食:垫着食器吃饭。鸣碓:舂米声。蒙头:形容读书时昏昏欲睡的样子。清霜闻吠犬,细火有归渔:在寒冷的霜夜里听到狗的叫声,看到渔船归来。

【赏析】

此诗为作者晚年之作,写诗人深夜灯下苦读的情景,是其“十章”之一。

首联起句点明时间地点:“夜半月明人静时”,这是诗人苦读的时机和环境。次句“出峤二更初”,则点出苦读开始的时刻。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思想感情。

颔联以“鸣碓”、“著书”两事,表现了诗人深夜苦读的情景。“鸣碓”者,用杵臼捣米声也,这里用以象征“读书声”。诗人在深夜里,正捧着一卷书籍,全神贯注地阅读;他时而掩卷小憩,又时时起身去舂米。“蒙头”即指读书,“著书”即指舂米。这两个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刻苦攻读的精神。这两句诗写得简洁生动,极富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颈联两句描写了诗人苦读时的环境和心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清霜闻吠犬”一句,不仅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夜半时分),而且从听觉的角度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听到了深夜犬吠的声音。“细火有归渔”一句,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夜景图:远处传来一阵阵渔夫归来的笛声。这一景象,不但衬托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而且还暗含了诗人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两句是说:诗人举一盏酒自斟自饮,在炉子上煮着雪白的蔬菜,以此消解寒气,驱散愁绪。这既是对前文的补充,又是对全篇的收束,既写出了诗人的苦心孤诣,又流露出一种旷达超然、随遇而安的情怀,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切动人,意境幽雅深远,堪称晚唐诗坛上难得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