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万古梅花树,直到咸平始受知。
若道此图真此老,何人觌面敢题诗。

【解析】

题王任所藏林逋索句图 其一

千秋万古梅花树,直到咸平始受知。

若道此图真此老,何人觌面敢题诗。

[注释]

①咸平:宋太宗年号(公元998—1003年)。

译文:

千年万岁的梅花树,直到咸平年间才受到人们的赏识。

如果这幅图画真的出自林逋之手,那么谁敢当面作一首诗。

【赏析】

《题王任所藏林逋索句图》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在诗中通过咏梅、赞画来表达自己高洁自守的人生态度和对林逋高风亮节的崇敬之情。

首句“千秋万古梅花树”总括全诗。从字面看,这句诗似乎与题意无关,实际上,诗人正是借此引出下面的赞颂之辞。诗人把“千秋万古”这一时间概念用在了“梅花树”上,既突出了梅花耐得寒冷、迎霜斗雪的特点,又表达了梅花傲然挺立的姿态,从而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高尚品格。这正与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诗句相呼应。

第二句“直到咸平始受知”,紧承首句,进一步赞颂梅花。“咸平”指的是北宋时期的宋太宗赵匡胤年号(公元995—997年),此时距林逋去世还有五十年左右。诗人以“直到”二字表明林逋的才华是经过了长期的锻炼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而“受知”一词则是指林逋得到赏识或重用,这也正是诗人赞赏林逋之处。

第三句“若道此图真此老,何人觌面敢题诗。”是诗人对前两句的深化。“若道”一词承接第二句,指出人们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实。诗人在这里运用反问的语气,进一步强调林逋的高风亮节。而“真此老”三字,则点明了画中所绘者正是林逋本人,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对林逋的了解之深。“何人觌面敢题诗”一句,则是诗人对人们不敢当面题诗的原因的猜测与解释。这里,诗人以“真此老”来指代林逋,用“谁”字来指代人们,将两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诗人在这里运用设问的手法,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林逋的敬仰之情;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人们对林逋的敬畏之心。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诗人善于用典,借古人之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林逋的赞颂,表达了自己高洁自守的人生态度和对林逋高风亮节的崇敬之情。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答案】

题王任所藏林逋索句图 其二

千树梅花一树春,从来天付与精神。

若道此图真此老,何人觌面敢题诗。

[注释]

①千树:比喻很多。②天付:自然赋予。③觌面:面对的意思。

译文:

千树梅花中只有一株春天里的花才最为娇艳美丽,它一直被赋予美好的品质和精神。

如果说这幅图画真是出自林逋的手笔,那么还有谁敢当面对作者提出质疑呢?

【赏析】

《题王任所藏林逋索句图》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在诗中通过咏梅、赞画来表达自己高洁自守的人生态度和对林逋高风亮节的崇敬之情。

首句“千树梅花一树春,从来天付与精神”,诗人以千木为喻,赞美了林逋的高洁、坚韧的精神风貌。接着,诗人又用“从来天付”一词来强调林逋的高洁、坚韧的精神风貌是自然的赐予。这样,诗人便成功地表达了对林逋的崇高敬意。

后两句“若道此图真此老,何人觌面敢题诗”是对前两句的深化。这里,诗人以“若道”二字开头,表示人们只是知道林逋的名字而不知道他的为人。接着,诗人又用“真此老”三字来指代林逋,用“何人”二字来指代人们,将两者巧妙结合在一起。然后,诗人又用“觌面”一词来指代面对作者提出质疑的人。最后,诗人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人能够看到这幅图画并且了解其中的寓意的话,就一定有敢于当面提出质疑的人。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诗人善于用典,借古人之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林逋的赞颂,表达了自己高洁自守的人生态度和对林逋高风亮节的崇敬之情。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