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虫不用喙,动羽哀更清。
夜长不肯默,我眠渠自鸣。
我则异于是,鼻息为雷声。
止作不以力,大音自天成。
鼻吼耳不知,此乐尤难名。
【注释】:
秋虫不用喙,动羽哀更清:秋虫不需用嘴鸣叫,它那颤动的羽翅声更显得凄切哀婉。
夜长不肯默:天已黑了还不肯安静。
我眠渠自鸣:我睡着了,它们还在继续鸣叫。
我则异于是,鼻息为雷声:我却与它们不同,我的呼吸声就像打雷一样响。
止作不以力,大音自天成:停止发声并不费力,大自然的声音是那样的美妙。
鼻吼耳不知,此乐尤难名:我只觉得耳朵里充满了响声,而鼻子却感到震动,这是很难形容的美妙之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虫在夜晚的鸣叫,通过诗人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表达了对大自然中和谐之美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首两句“秋虫不用喙,动羽哀更清。”写秋虫无需借助嘴巴就能发出声音,其声音更为凄清。这里的“不用喙”意味着秋虫的声音是通过翅膀的振动产生的,而不是靠嘴巴发声。这种描述既表现了秋虫的习性,也突出了其声音的独特之处。“动羽哀更清”则进一步强调了秋虫声音的哀婉和清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三句“夜长不肯默,我眠渠自鸣。”写秋虫在夜晚不停地鸣叫,仿佛有某种内在的驱动力。诗人以“我眠渠自鸣”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即诗人自己入睡了,但秋虫仍在继续鸣叫。这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也展示了秋虫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第四句“我则异于是,鼻息为雷声。”则转向诗人自己的感受。诗人认为,自己的呼吸声就像打雷一样,这既是对秋虫声音的夸张比喻,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真实写照。通过这一比喻,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声音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力量的赞叹。
第五句“止作不以力,大音自天成。”则从另一个角度来描绘秋虫的声音。诗人指出,秋虫的鸣叫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这种“大音自天成”的境界,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地。这里的“大音”指大自然中那些宏大、美妙的声音,如风声、雨声、鸟鸣等。诗人通过对秋虫声音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界和谐之美的向往和追求。
尾句“鼻吼耳不知,此乐尤难名。”则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诗人在此处感叹自己虽然无法形容秋虫的声音,但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无尽乐趣。这种乐趣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的,只能通过心灵去感受和领悟。这也体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