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本太姬封,卒以夏姬乱。
君臣同宣淫,父子并遘患。
直谏泄冶死,诈忠巫臣窜。
郢兵讨少西,昊墟且为县。
呜呼女戎祸,陈祚仅如线。
馀波及羊舌,伯石实首难。
我行径株林,怀古一兴叹。
流波似当时,惟有城东涣。

【解析】

“陈本太姬封”,陈,古国名。太姬,即陈灵公之女。“卒以夏姬乱”:终于因夏姬的私情而引发内乱。“君臣同宣淫,父子并遘患”,君臣和父子都卷入了淫乱之中,共同遭受祸害。“直谏泄冶死,诈忠巫臣窜”,直谏的申不害遭到杀害,假忠的巫臣被流放。“郢兵讨少西,昊墟且为县”,郢(yǐng)地被楚国军队征伐,荒废的土地变成了县治。此句是说,楚国在郢都地区发动战争,使荒废的地方重新变为县治。“呜呼女戎祸,陈祚仅如线”,叹惜女戎的祸殃,陈国的命运只有如此了。“馀波及羊舌,伯石实首难”,“馀波及羊舌”:祸延到羊舌氏。“伯石实首难”,伯石,春秋时晋大夫荀林父,字季,又称赵孟、中行虎,因食邑在山西绛州,又称绛叔。“我行径株林,怀古一兴叹”,我沿着小路走到株林,感慨万千,不禁发出悲叹。“流波似当时,惟有城东涣”,流波好像就是当年的景象。“城东”指陈国故都,今河南淮阳。“涣”,水深貌。

【答案】

译文:陈国的国君与夫人太姬结婚后生了儿子夷王。太姬因为丈夫宠幸夏姬而引起内乱。申不害劝谏国君,被杀死;巫臣向国君进献歌舞,国君听信了他;申不害的儿子申徒嘉被杀;申不害的尸骨埋在城东。楚庄王攻打陈国,把陈国的国君陈灵公杀了。《左传》说:“申无宇曰:‘今日之事,君为之也。’”申无宇的话是对的。

赏析:《题柘城怀古亭》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借对陈国历史的评论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的看法。全诗从陈国的历史变迁入手,由古而今,由大而小,层层展开,议论纵横,气势磅礴。前四句叙述陈国的兴衰历史,最后一句感叹陈国的灭亡。中间六句议论陈国内乱的原因,最后两句慨叹陈国的灭亡。

诗的前两联,先叙述陈国的历史,然后由陈国写到楚国。“陈本太姬封”,陈国国君和夫人太姬所生的嫡长子夷王继位后,太姬因为受到丈夫宠幸夏姬而引起内乱,申不害劝谏国君,被杀死;巫臣向国君进献歌舞,国君听信了他;申徒嘉被杀;申不害的儿子申徒嘉也被杀死,他的尸骨埋在城东。楚庄王率军去攻打陈国,把陈国的国君陈灵公杀死。《左传》说:“申无宇曰:‘今日之事,君为之也。”申无宇的话是对的。

诗的第三联写陈国内乱的原因:“君臣同宣淫,父子并遘患。”“君臣”指国君和大臣,“父子”指国君和太子,“宣淫”指男女之间的通奸行为,“遘患”指遭遇祸患。这里指的是国君和大臣之间相互勾结,父子之间相互勾结,最终导致陈国内乱。第四联写陈国内乱的后果:“直谏泄冶死,诈忠巫臣窜。”“直谏”指敢于直谏的人,“泄冶”就是史佚,他是春秋时卫国大夫。“诈忠”指假装忠诚的人,“巫臣”即巫臣,春秋时郑文公的大夫。史佚和巫臣都是忠于国家的大臣,他们分别被杀死。这里指的是陈国内乱导致一些敢于直谏的人和假装忠诚的人被杀。第五联写陈国内乱带来的灾祸:“郢兵讨少西,昊墟且为县。”“郢”是战国时的楚国都城,“少西”指陈国太子偃,他逃到了楚国。“昊墟”指陈国的旧都,“县”指县城。这里说的是楚国派兵讨伐逃到楚国的陈国太子,把陈国的旧都变成了一个县城。第六联写陈国内乱带来的灾难:“呜呼女戎祸,陈祚仅如线。”“女戎”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这里指的是楚国对陈国的侵略。“祚”指国家的命运。这里的“女戎祸”是指楚国对陈国的侵略。最后一句叹息陈国的灭亡:“余波及羊舌,伯石实首难。”“余波”指陈国内乱的影响。“伯石”即仲玉父,他是宋国大夫,因为支持宋平公而被杀。“实首难”指实际发动事变的是他的儿子仲玉父。“我行径株林,怀古一兴叹。”我沿着小路走到株林,感慨万千,不禁发出悲叹。“流波似当时,惟有城东涣。”流波好像就是当年的景象。“城东”指陈国故都,今河南淮阳。这里说的可能是作者晚年在外地漂泊时路过陈国故都,看到陈国已经破败不堪,不禁感慨万分。

全诗先叙后议,议论纵横,气势磅礴。中间六句议论陈国内乱的原因,最后两句慨叹陈国的灭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