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公老寺主,亦复知寻真。
大同筑精舍,招延羽衣宾。
园囿廓数里,严更纷徼巡。
东宫奋鸿笔,纪事传坚珉。
山基半吴境,高与帝所邻。
伟哉古石室,空洞容千人。
当年许远游,自此升玉宸。
至今雪山草,灵苗杂荆榛。
幽池湛寒水,亦说栖龙鳞。
灵物有变化,谁能穷其神。
窥临拟仙去,未信隔两尘。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应该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全诗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了梁武帝在东天目山紫阳观勒碑纪当时恩奖之盛的场景,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以及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诗句注释:

  • 甲子:古代用干支纪年,甲子是第六个天干,第五个地支。此处指某一年。
  • 甲午:同甲子,也是某年的干支表示。
  • 昭明太子:南朝梁武帝的儿子,名叫萧统,他在东天目山紫阳观勒碑纪当时恩奖之盛。
  • 李邕:唐朝著名书法家、诗人,被后世誉为“书圣”。
  • 大同:地名,位于今山西大同市。
  • 羽衣宾:道家修炼者,身穿白袍,手持羽扇。
  • 园囿:园林,这里指东天目山紫阳观周围的园林。
  • 高与帝所邻:东天目山紫阳观的高峻之极,可以与帝王的住所相媲美。
  • 古石室:指东天目山紫阳观中的古石头建筑。
  • 灵物有变化,谁能穷其神:指自然界中的事物有着千变万化的特性,人们无法完全理解其奥秘。

译文:
甲午次东天目山紫阳观梁武初置昭明太子勒碑纪当时恩奖之盛
萧公老寺主,亦复知寻真。
大同筑精舍,招延羽衣宾。
园囿廓数里,严更纷徼巡。
东宫奋鸿笔,纪事传坚珉。
山基半吴境,高与帝所邻。
伟哉古石室,空洞容千人。
当年许远游,自此升玉宸。
至今雪山草,灵苗杂荆榛。
幽池湛寒水,亦说栖龙鳞。
灵物有变化,谁能穷其神。
窥临拟仙去,未信隔两尘。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东天目山紫阳观梁武帝初次设立昭明太子勒碑纪当时恩奖之盛的场景,通过李邕的书法艺术和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古人智慧和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