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不独是诗豪,曾把沧溟注一毛。
破晓联镳访孤寂,致身如在太山高。
【解析】
题中“建隆”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建隆道是宋代著名的山水诗路。“沧溟”是指大海,“一毛”比喻极小。“孤寂”指荒凉寂静。
【答案】
译文:道士不单是写诗的高手,还曾把沧海注在极小的一点上;破晓联镳访孤寂,致身如在太山高。
赏析:
首句“道人不独是诗豪”,诗人用一个“是”字点明俞秀老的身份,即他既是道人,又是诗人。俞秀老不仅以才情出众而著称,而且其诗歌造诣也极高。“道人”二字既表明俞秀老是一位出家人,又表明其为诗才横溢之人。“不独”两字则进一步强调了俞秀老的非凡地位,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道人。
第二句“曾把沧海注一毛”,此句运用了“沧海一粟”的典故。沧海,大海;一粟,指极其微小的事物。沧海一粟比喻极其渺小的事物,常用来比喻非常少的东西或数量极少的人。此处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俞秀老的诗才极为高超,他的诗作如同沧海一样浩瀚、博大,同时又像沧海之水一般清澈、纯净。
第三句“破晓联镳访孤寂”,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山水画卷。“联镳”指的是并辔而行,比喻结伴同行,“破晓”指天刚亮时,“孤寂”指孤独寂寞。诗人与俞秀老共同行走于山水之间,欣赏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这种场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人感到无比惬意和愉悦。
尾句“致身如在太山高”,此句运用了“泰山北斗”的典故。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就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誉。这里用以比喻俞秀老的地位崇高、声望显赫。诗人通过这句诗句表达了对俞秀老的敬仰和钦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俞秀老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