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丞相言不售,范阳烽火连京畿。
【注释】
曲江:在唐长安城东南,是风景优美的皇家园林。丞相:宰相的别称。不售:指不被朝廷重用。范阳:在今河北涿州,当时为幽州的治所。京畿:京城及其附近的地区。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四载(755)春到长安后写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爆发前朝官与诗人内心的矛盾。全诗以议论为主,兼有叙事、写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首句“曲江丞相言不售”表明诗人此时仍在长安任左拾遗,但因直言进谏而未被重用。“丞相”即唐玄宗,他是唐中宗、睿宗时的宰相,这里暗指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赏识。“言不售”是说直话没有被采纳,也暗含了作者对当时朝廷的不满和失望。
颔联“范阳烽火连京畿”则是说安禄山起兵反唐,范阳(今北京)的烽火已经烧到了京城附近。这一联直接描绘了战乱的惨烈场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
【译文】
我在曲江边,向丞相提出建议不被采纳,范阳传来烽火,连着京城周围的地区。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挫败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担忧。诗中的“言不售”和“烽火连京畿”都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政治主张和对战争的关注,体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有力,情感深沉而真挚。通过对比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国家的危机,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