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高临迥渚,天阔上丹梯。
云尽树不去,水平天更低。
江湖分去住,吴楚亘东西。
遐瞩宽幽抱,愁多望转迷。
再登岳阳楼
诗句解释:
- 楼高临迥渚,天阔上丹梯。 - 描述岳阳楼上眺望远处景色,楼高而视线开阔。
- 云尽树不去,水平天更低。 - 天空中的云彩消失,而树木依然矗立,使得天空显得更广阔、更低矮。
- 江湖分去住,吴楚亘东西。 - 描述洞庭湖和长江的交界线,以及东吴和西楚的地域划分。
- 遐瞩宽幽抱,愁多望转迷。 - 通过远眺,心胸更加广阔;然而由于忧愁太多,反而让视野变得模糊不清。
译文:
岳阳楼下,高楼耸立于江流之上,放眼望去,天地辽阔,仿佛能登上高高的楼梯直通云端。云彩消散后,但树木依旧屹立不倒,使得天际线显得更加开阔。湖光山色之间,界限分明地分隔着不同的居住之地,东边是吴国,西边是楚国,它们在广阔的地理空间中延展开来,形成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高处俯瞰,心境也随之变得宽广而深远。然而,心中愁思纷扰,望向远方的视线也会变得迷离不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深感慨。诗人站在岳阳楼上,不仅被眼前的壮观景色所震撼,也被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所触动。诗中“楼高临迥渚”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使其显得更加引人注目。而“天阔上丹梯”则进一步突出了岳阳楼的壮丽与高耸入云的特点,让人不禁联想到诗人攀登至楼顶时的心情。
接下来的几联诗,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如“云尽树不去”,不仅描绘了一幅云消雾散后,树木依然挺立的画面,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水平天更低”,则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的心境相联系,暗示着内心的平静与宽广。
最后两句则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迷茫与困惑。“遐瞩宽幽抱”,“愁多望转迷”,这两个词组不仅描述了诗人眺望远方时的心境,也揭示了他内心的纠结与不安。这种情感表达,既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语言优美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