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长筼筜竹,傍穿薜荔墙。
夜须邀月坐,昼不待风凉。
剩放梢添绿,斜将箨抱香。
幽居绝还往,相伴兴何长。

【注释】

新长:刚长的竹筼筜(wěndāng)竹:一种竹子。

薜荔(biéliè)墙:薜荔是一种攀缘植物,其叶呈绿色,可作屏障。

夜须邀月坐,昼不待风凉:晚上需要月亮的陪伴才能入睡,白天则不用扇风就能感到凉爽。

剩放:指竹子长到一定高度后自然生长。

斜将箨(tuò)抱香:指笋尖上包着的箨片在阳光照射下发出清香。

幽居:隐居之处,这里指竹林中。

还往:往来。

相伴:一起,互相配合。兴:兴致。

【译文】

新长的竹子刚刚长出来,旁边是爬满薜荔的墙。

晚上需要月亮的陪伴才能入睡,白天不用扇风就能感到凉爽。

多余的竹枝随意生长,斜插的嫩笋散发出清香。

隐居之处没有来往,和竹子一起生长,兴致多么长久。

赏析:

此诗写于唐贞元十四年(798),诗人任夔州刺史时所作。全诗四句,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怀。诗人在《同王公佩和老杜韵》一诗里,就曾说过:“我行天下久,君住天台山。如何两相忆,无路得相通。”可见他与王公佩、杜甫都是老朋友。这首诗就是以“新长筼筜竹”为题而写的。筼筜竹是竹子中的佳种,诗人对这竹情有独钟,因而写竹便成为本篇的主要内容。

首联“新长筼筜竹,傍穿薜荔墙”,点出题旨。筼筜即箭筈竹,又称斑竹,是一种生长很快的竹子。它的特点是节间长,每节都有分枝,所以又叫“箭竹”。诗人写这种箭竹,突出它的“新长”二字,这就把竹的生长特点和人的活动结合起来了。“傍穿”二字,写出竹的生长状态。它不是直立着长,而是顺着墙壁向里面生长;“薜荔墙”则说明这箭竹是攀附在墙上的,这样,“傍穿”二字便有了具体的形象。这两句诗虽然只有十个字,却把竹林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十分逼真。

第二联“夜须邀月坐,昼不待风凉”,承上启下,进一步描写竹的生长特点。因为箭竹生长迅速,而且笔直挺拔,所以人们喜欢用它来做篱笆,做成篱笆之后,就用不着再搭架子来支撑了。但是箭竹还是不够坚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它就容易被吹倒或者折断了。为了保护箭竹,人们就在篱笆下面搭一个床,晚上睡在上面,白天则不必等待风吹或日晒,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了。这两句诗通过人的生活活动,来表现竹子的生长情况。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这种竹子的喜爱之情。

第三联“剩放梢添绿,斜将箨抱香”,紧接前两联而来,进一步描写竹的生长特点。箭竹生长得很茂盛,到了春天,它上面的枝条就会发芽,开出白色的花,这就是竹笋,人们叫它笋子。由于箭竹长得很快,所以它的竹笋长得也很快。“剩放”二字,说明了竹笋长得很好;“斜将箨抱香”,说明它已经长出了新芽,而且还散发出香味。这两句诗虽然只有十个字,但把箭竹的生长过程和竹笋的特点都写了出来。

第四联“幽居绝还往,相伴兴何长”,点明主题。前面三联写了竹的生长情况,最后才说到诗人自己。诗人在这里说,自己现在住在深山之中,很少外出,与外界隔绝,很少有来往的朋友。然而竹子却一直陪伴着他,和他一起度过很长的时间。“相伴”二字,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竹子之间深厚的友谊。

意不在赞美竹的高大挺拔和直上青天的气势,而在于表现竹的生长速度和顽强的生命力。诗人通过对竹的描绘,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对竹的歌颂之中,使全诗洋溢着一股清新脱俗的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