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治情性,故使风俗完。
郑卫入人耳,雅正声日殚。
教化走薄恶,靡靡如转丸。
全音不可见,来往寂寞间。
我疑至和意,独落诗人肝。
或以鸣道德,或以伤忧患。
存者三百篇,兴寄青与丹。
至今如清风,留在乔木端。
敦厚久衰落,坐见王泽乾。
后世其得者,或谒道之门。
失者抱大羹,竞下咸与酸。
最晚李杜出,遂将风雅坛。
内以康心脾,睥睨万物根。
予早酷爱慕,强把屈瓠钻。
当食对藜藿,诵之若熊蹯。
崔子我同好,韵宇嗟璞浑。
其诗长于适,意趣犹捭豚。
巨轴逾百篇,抵我轻玙璠。
得之忘睡眠,夜拭瞳膜昏。
若游金貂市,时见太古冠。
淡泊路久茀,共约锄榛菅。
当结明月期,与君酌醇源。

【译文】

古乐可以调理性情,所以风俗得以完善。

郑、卫之音入人耳中,雅正之声日渐消减。

教化流于轻薄恶俗,靡靡之音像转动的丸子。

全音无法听清楚,往来之间寂寞无声。

我怀疑这和气之意,独自落得诗人肝肠痛。

有人用来宣扬道德,有人用它来伤悲忧虑。

留存下来的三百篇,兴寄青与丹。

至今如同清风般,留在乔木端端正正。

敦厚长久已衰落,坐看王泽干枯无存。

后世谁能得到它,或许去拜访道的门径。

失去它的人只能抱着大羹,竞相选择咸与酸的味道。

最晚李杜出现,便将风雅坛上占一席之地。

内以康养心脾,高视万物根蒂。

我早就酷爱它,强行用屈瓠钻去钻。

吃饭时对藜藿而食,诵诗就像吃熊蹯。

崔先生是我的同好,韵宇嗟叹璞浑浑。

他的诗长于适意,意趣犹捭豚。

巨轴超过百篇,抵得上我的轻玙璠。

得到后忘了睡眠,夜晚拭去眼瞳昏然。

如同游金貂市一般,时常见到太古冠。

淡泊之路久茀,共约锄榛菅。

应当结下明月期,与君酌醇源。

【注释】

(1)《谢崔象之示诗稿》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主要写自己对崔象之诗歌作品的赞美之情。

(2)古乐:指古代乐曲。

(3)俗完:指社会风俗完善。

(4)郑卫:春秋时国名。这里借指郑国的声乐。《诗经·周南·关雎序》:“《关雎》,后妃之德也。”毛《传》:“《关雎》乐得贤者所道行也。”

(5)雅正:指高雅纯正的音乐。

(6)靡靡:音调柔弱,这里指颓废的风气。

(7)转丸:指弹丸旋转。比喻声音柔弱无力。

(8)至和意:《易经·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指道家的至和思想。

(9)诗人肝肠痛:诗人因自己的作品被贬而痛心疾首。

(10)或以鸣道德,或以伤忧患:有的用来宣扬道德,有的用来表达忧伤。

(11)存者三百篇:保存在典籍中的诗作有三千多篇。

(12)兴寄青与丹:诗歌的寄托在于“青”与“丹”。

(13)康心脾:《论语·为政》:“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4)匡:纠正。

(15)澹:通“澹”,淡泊。

(16)共约锄榛菅:同约定共同铲除杂草丛生的荆棘。

(17)明月期:指美好的期望。

(18)醇源:醇厚的泉水,这里比喻高尚的道德品质。

【赏析】

此诗是刘禹锡应友人崔象之之请所作的一首七律,表达了他对崔象之诗歌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衰败的现实状况。

首联起势,点题。古人认为音乐能调理性情、陶冶情操。因此,社会风气得以改善。

颔联承前启后。郑国、卫国的音乐传入中原以后,就成为淫靡之风,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

颈联紧承上文继续展开。教化逐渐流于轻俗薄恶,人们变得庸俗不堪。

尾联进一步强调教化的作用。教化能够使人心向善,远离邪恶。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道德观念也逐渐淡化,只有少数人坚守着道德底线。

这首诗虽然只是表达了对崔象之诗歌的喜爱之情,但实际上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它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已经衰败,道德观念逐渐淡化的现实状况。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状况的担忧和不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