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诚草草,长沙济艰难。
夜半舟移岸,今无晋衣冠。
松风自度曲,我弦不须弹。
慧远香火社,遗民文字禅。
虽非老翁事,幽尚亦可欢。
客来欲开说,觞至不得言。
【注释】
松下渊明:以晋朝诗人陶渊明自比;松风:指自然风物,陶诗中多有写松风的。遗民文字禅:遗民是宋末元初遗民,遗民文字即指他们的文字。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军南渡后,作者在杭州闲居时所作。全诗借写诗人与遗民的交往情景来抒发感慨。
首联“南渡诚草草,长沙济艰难”两句,直抒胸臆,说明自己因避乱而南渡,实属无奈之举。“诚”字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济艰难”三字道出自己南渡的目的,是为了躲避战乱,以求生存。“长沙”指当时南宋王朝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济”,是帮助、救助之意。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表现出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颔联“夜半舟移岸,今无晋衣冠”两句,写自己在杭州与遗民交往的情景。诗人乘船来到杭州城外的西湖边,看到岸边停泊着一只小船,船上坐着一个身穿晋代服饰的人,此人便是遗民。“晋衣冠”是指晋朝的官服。这两句诗通过写遗民身着的晋朝官服,表明了诗人与遗民之间亲密的关系,也暗示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绪。
颈联“松风自度曲,我弦不须弹”两句,描绘了自己在杭州闲居时的心境。诗人坐在山间松下,任凭风吹过松林发出的声音,仿佛在演奏一曲美妙的音乐。然而,诗人并不需要弹奏乐器来表达这种心境,因为他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大自然之中。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趣,也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尾联“慧远香火社,遗民文字禅”两句,进一步点明了自己与遗民交往的原因。慧远是东晋时期高僧慧理禅师的法号,他创办的香火社是当时佛教徒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遗民则是指那些失去家园的难民。这两句诗通过写遗民们在香火社中讨论佛经和禅宗思想的情景,表明了诗人与遗民交往的真正目的,即通过谈论佛经和禅宗思想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政治局势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杭州西湖边的自然景色和遗民们的活动进行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绪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的“松风”、“遗民文字禅”等意象也富有诗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