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风柳破韶光,又扑征尘宿净坊。
坏壁老师真数面,隔年题字故斜行。
王春三月向人好,禅诵六时销日长。
来往区区秪如此,桃花应亦笑刘郎。

【注释】

①宿东流县威神寺:在今安徽东至县境内。

②“又扑”句:雪梅,即梅花,因冬天开得早,故称;风柳,春风拂动的柳条。破韶光,打破春天美好的时光。征尘,指旅途中的尘土或战乱。宿净坊,住宿在清净的佛寺中。

③坏壁老师真数面:坏壁老师指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有诗《题杜工部万丈台》说:“万丈台高百尺余,前对城阙后临湖。兴来每欲凌绝顶,忽见瀑泉飞雨注。”这里借指杜甫。数面,指杜甫的诗作。

④隔年题字故斜行:隔年,指杜甫去世后第二年。题字,题诗于壁上。故斜行,指杜甫的诗写得歪斜不正,不拘常规。

⑤王春三月向人好:王春三月,指初春二月。向人好,向人们展示美好。

⑥禅诵六时销日长:禅诵,佛教诵经的声音。六时,佛教一天分为六个时段,即早晚两餐之前和之后及睡前各一小时。这里借指诵经时间很长,消磨了光阴。

⑦来往区区只如此:往来,往来的人。区区,微不足道。

⑧桃花应亦笑刘郎:桃花应笑,指桃花也笑了。刘郎,唐宋传奇小说《刘氏传》中的人物刘晨、阮肇二人同游天台山,遇见仙女,与仙女结为夫妻,返回家中,妻子已死。后人遂以刘郎代指男子。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四联分咏寺庙的四个角落,首尾呼应。前两句写冬末春初的景色:雪花飘落,柳条婆娑,打破了春天美好的时光;寒风吹过,雪地上留下了征人的足迹,宿在了清净的佛寺之中。中间两句写寺庙内的情况,墙壁残破,老师(指杜甫)当年留下的诗作,至今仍然清晰可见;杜甫的诗句被后人读来,依然显得歪斜不正。最后两句写僧人诵经的情景:清晨起床打坐,白天诵经不止,到了傍晚还在继续诵经。

赏析:

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四联分别描写了寺庙的四个角落,首尾呼应。

首联写初春雪后的景象。“雪梅”二句点明季节。冬末春初,大雪纷飞,雪花飘落在树上、地上,给大自然披上了银装;柳条也随风舞动,似乎也在为春天的到来欢呼雀跃。但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被突如其来的寒风打乱了。这两句诗用拟人的手法,把自然界的景色写得如痴如醉,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又扑征尘宿净坊”,这一句写出了作者的行程匆忙,他来不及欣赏眼前的美景,就匆匆忙忙地住进了干净漂亮的寺庙。“坏壁老师真数面,隔年题字故斜行。”这两句是对前两句的延伸。杜甫曾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有些是写在墙壁上的,有些则是后人题写的。杜甫的诗作至今仍清晰地留在了墙壁上,说明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那些后人题写的诗则显得不太整齐,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因吧。“坏壁老师”指的是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数面”是指杜甫的诗作。“故斜行”是指杜甫的诗写得歪斜不正,不拘常规。这两句诗既写出了杜甫的伟大,也写出了杜甫的艰辛。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饱尝生活的艰辛。他的诗篇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充满了对人民深深的同情。杜甫的这种伟大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的人们去努力拼搏。

颔联写佛寺内的情景。“王春三月向人好”,王春三月,即农历正月到三月。这一段时间正是万物复苏的好时节。桃花开放,鸟儿歌唱,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而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人们的心情也是愉悦的。“禅诵六时销日长”,禅诵,佛教诵经的声音。这里指的是和尚们早晨起来打坐、念经,一直到晚上还不休息。这种生活虽然枯燥乏味,但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因为可以消磨掉漫长的时间。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一种是忙碌奔波的生活;另一种则是安静修行的生活。这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各有所长,各有其独特的魅力。

颈联写寺庙外的情形。“来往区区只如此”,来往的人,也就是行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行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的行人就像一条长长的队伍,一直延伸到寺庙之外。“桃花应亦笑刘郎。”刘郎是指刘晨、阮肇二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位年轻人同游天台山,遇见仙女,并与之结为夫妻,回到家乡后发现妻子已经死去。后来人们便以刘郎代指男子,以示对爱情的向往。“桃花应笑”这句话既写出了春天的美丽,也写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寺庙内外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