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千尺倚岩巅,隐隐虬姿拂远烟。
尤喜地灵泉脉润,独愁天阔昼阴偏。
孤根碍石盘弥固,直干凌霜老益坚。
臃肿不须逢匠伯,散材终得尽天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全诗如下:
岩松
婆娑千尺倚岩巅,隐隐虬姿拂远烟。
尤喜地灵泉脉润,独愁天阔昼阴偏。
孤根碍石盘弥固,直干凌霜老益坚。
臃肿不须逢匠伯,散材终得尽天年。
注释:
- 婆娑:形容树的姿态优美。
- 千尺:形容树高。
- 倚岩巅:形容树生长在山崖上。
- 隐隐:形容树木的枝叶茂密。
- 虬姿:形容树的枝干扭曲盘旋的样子。
- 拂:形容风吹过树梢。
- 地灵:指土地肥沃。
- 泉脉润:形容泉水滋润。
- 尤喜:表示特别喜欢。
- 地阔:表示天空广阔。
- 昼阴偏:形容白天阳光不充足。
- 孤根:指树的主干。
- 碍:妨碍。
- 盘弥:形容石头盘绕。
- 凌霜:描述树不怕严寒。
- 臃肿:形容树体丰满。
- 不须:不必。
- 逢:遇见。
- 散材:指木材散乱。
- 匠伯:指能工巧匠。
- 散材终:即使散乱的木材也能有好的归宿。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坚韧不拔的自然景象。首句“婆娑千尺倚岩巅”形象地描绘了一株苍劲的松树在山崖上挺立的景象,展现出它的坚韧和不屈。颔联“尤喜地灵泉脉润,独愁天阔昼阴偏”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欣赏和担忧。他既喜欢土地肥沃带来的滋养,又担心天气过于晴朗,阳光不足。尾联“孤根碍石盘弥固,直干凌霜老益坚”进一步强调了松树不畏艰难、坚韧不屈的品质。尽管树木被巨石所阻,但它依然扎根深厚,直冲云霄,展现了它的生命力。最后两句“臃肿不须逢匠伯,散材终得尽天年”则表明即使是散乱的木材也有其价值,只要顺应自然,就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这也体现了诗人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整首诗通过对松树的描绘,赞美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同时也传达了诗人顺应自然、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