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山里千株桧,玉晨观前一左纽。
虬枝龙干向朝曦,势与扶桑斗长久。
亳州涡水太清宫,老子手植才数九。
一桧正与此树同,蒂固根深应不朽。
信知福地有灵木,栽种曾经上真手。
君不见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生理尚左不尚右。
又不见天轮左旋不休止,日月五星如磨蚁。
左纽桧,蕴至理,上士体之能不死。

【注释】

(1)“玉晨”即玉清宫,观名。左纽,树形。

(2)华阳山:山名,在今陕西宝鸡市。千株桧:指松树。

(3)扶桑:古国名,在今山东半岛东端,一说在今日本。朝曦:早晨的阳光。

(4)亳州涡水太清宫:亳州,古地名,在今安徽亳县东南。涡水,即涡河,流经涡阳县。太清宫,是供奉道教神祇的庙宇。老子,指李耳。相传李耳生于周庄,字聃,一字伯阳,号老聃。春秋时人。

(5)上真:指神仙,也泛指道士。

(6)天轮:天体运行的轨道。左旋:顺时针方向旋转。

(7)日月五星:日、月、五星,指天体五大行星。磨蚁:比喻运转不停。

(8)右:逆时针方向旋转。

(9)至理:最合理的事理。

(10)上士:指有修养的人,这里指道士。

【赏析】

此诗首写玉晨观左纽桧,次述其得来之故,后以自然之理喻人道,最后归结到人应效法自然的道理。全诗构思巧妙,用比精当,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和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

第一句点出题旨:“玉晨观左纽桧”,这是咏物诗的常用手法。“玉晨”,指玉清宫,即玉清观,观名;“左纽”,树形,即左扭;“桧”,柏树的一种。从结构上看,“左”字是领起句的,而“观左”又是“玉晨”的定语,这样,“玉晨观左纽桧”一句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玉晨”二字,既写出了桧树生长的环境,又暗示着它所承受的福佑;“左纽”二字,既表明了桧树的特点,又暗示着它的生长方位。所以,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而且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承前启后:“华阳山里千株桧,玉晨观前一左纽。”这里,诗人把“千株桧”与“一左纽”作了一个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一左纽”之独特之处。“千株”,说明桧树之多,而“一左纽”则更显得珍稀;“千株”与“一左纽”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读者感到这一棵桧树更加珍贵。

三、四两句紧承前二句,分别描写了两棵桧树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它们的生长状况:“虬枝龙干向朝曦,势与扶桑斗长久。”这两棵桧树的枝条盘曲如龙,树干苍劲挺拔,它们朝着东方迎接朝阳生长,这种气势与传说中太阳神“扶桑”的生命力相比拟,大有“长青不老”之意。“斗长久”,既形容它们的生命力旺盛,又暗示着它们的寿命无限。

五、六两句写两棵桧树的来历和种植者: “亳州涡水太清宫,老子手植才数九。”“亳州”,“涡水”“太清宫”,都是地点;“老子”,即李耳,这里代指道家人物。这两棵树是老子亲手栽种的,而且栽种的时间已经过了十个年头了。这两句诗既交代了这两棵树的来历,又通过这一事件表现了作者崇道尚德的思想。

最后两句是议论,但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 “一桧正与此树同,蒂固根深应不朽。”这两棵桧树虽然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命运:它们都受到人们的爱护,并且被种在人们认为可以带来福佑的地方;同时,它们也都有着深厚的根基。所以,这两棵桧树都应该不朽。

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除了以上所述的原因之外,还因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在描绘两棵桧树的同时,不忘点明它们各自的特性;二是在描写这两棵桧树的同时,不忘点明它们的来历和种植者的功德;三是在议论这两棵桧树的时候,并不直接说“应当如何”,而是用了设问的形式;四是在结尾处用“信知”、“君不见”一类的虚词,使议论显得委婉含蓄而又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