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有新阁,胜地近塔庙。
影浸碧琉璃,沿洄去山峤。
莲生污泥中,白日有明窍。
花实相表里,光色互炳曜。
处空不染水,烈火岂其燎。
宝藏诸如来,端坐满法要。
青目付上士,不待举花笑。
芳香初洞达,宿病已能疗。
净土记珍色,机感愿力召。
三时有开发,一本常寂照。
不读智者书,岂知此莲妙。

这首诗以莲花为主题,表达了对莲花的赞美和敬仰。诗中描绘了莲花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以及其象征意义,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莲花的热爱之情。

第一句“天台有新阁,胜地近塔庙”描述了莲花生长在天台山上,周围有许多寺庙和塔楼,形成了一个美丽的胜地。这一描写为后面的诗句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第二句“影浸碧琉璃,沿洄去山峤”则是对莲花影子的描述。碧琉璃是指一种透明而美丽的颜色,这里用来比喻莲影在水中的倒影。沿洄去山峤则形象地描绘了莲花生长在山坡上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第三句“莲生污泥中,白日有明窍”则揭示了莲花生长环境的独特性。虽然莲花生长在污泥之中,但它们依然能够发出洁白的光芒,显示出生命力。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莲花不畏艰难、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的赞美。

第四句“花实相表里,光色互炳曜”则是从花与莲的关系入手,进一步赞美莲花的美丽与坚韧。花实相互映衬,光色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景象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五句“处空不染水,烈火岂其燎”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莲花高洁品质的赞美。莲花生长在空旷的地方,不受污染;即使遭遇烈火,也不会被焚烧。这两句诗强调了莲花的纯洁与坚韧,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品质的向往。

第六句“宝藏诸如来,端坐满法要”则是对莲花的进一步赞美。莲花被视为佛教中的珍宝之一,象征着佛法的智慧和力量。诗人用“端坐满法要”来形容莲花的尊贵地位,表明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第七句“青目付上士,不待举花笑”则是对莲花的人格化的表达。这里的“青目”指的是明亮的眼睛,而“上士”则是指修行者或智者。诗人将莲花比作一位智者,表示莲花无需借助花朵来展现自己的魅力,其内在的智慧与美丽已经充分展现出来了。

第八句“芳香初洞达,宿病已能疗”则是对莲花功效的赞颂。莲花散发出的香气可以穿透心灵深处,帮助人们摆脱内心的困扰;同时,莲花也能够治愈人们的疾病,恢复健康。这两句诗进一步突出了莲花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净土记珍色,机感愿力召”则是对整个作品主题的升华。净土是指心灵的净土,而莲花正是这片净土的代表。莲花的出现象征着希望与机遇的到来,它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之美的感悟和敬畏之情。同时,它也传递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