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浑似旧,白发忽惊新。
争说参军帽,谁怜处士巾。
折腰宁不辱,有酒未为贫。
绝爱南山色,相看意转真。
重阳
黄花浑似旧,白发忽惊新。
争说参军帽,谁怜处士巾。
折腰宁不辱,有酒未为贫。
绝爱南山色,相看意转真。
译文
在金秋的重阳佳节,菊花盛开,色彩依旧鲜明如旧。但是,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头发已悄然变白,如同新生的婴儿。这时,有人议论起古代士兵头上的军功冠冕,有人感叹起古代隐士身上的麻布道袍,这些服饰象征着荣誉与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然而,在世俗的眼光中,即使拥有满腹经纶却未必能获得尊重和认可,就像那些被贬谪的官员一样。尽管如此,诗人依然保持着清高的品质,宁愿忍受屈辱也不愿违背本心。他享受着山间的清泉美酒,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景色,仿佛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在观赏着这美好的自然景色时,诗人的心情更加坚定,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油然而生。他发现,尽管世事无常,但只要保持一颗纯真的心,便能领略到真正的快乐与宁静。因此,他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让他感到格外真实与真切。
赏析
蒲寿宬的《重阳》通过对比和感慨,展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内心的变化。首句“黄花浑似旧”用秋天菊花的颜色象征年岁增长后的成熟和稳定。而“白发忽惊新”则表达了人老之后的新体验和新感悟,这种转变往往伴随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争说参军帽”,“参军帽”原是古时候士兵的一种头饰,这里借指那些身居高位却不被理解或赏识的人。而“谁怜处士巾”,则描绘了一位隐士,尽管他穿着朴素的麻布道袍,却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护。这一对比凸显了社会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误解和偏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批判。
诗歌的最后一句“绝爱南山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他认为,只有真正懂得欣赏自然之美的人,才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真正乐趣。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重阳》不仅反映了蒲寿宬个人的情感体验,也触及了更广泛的人生哲学和社会现象。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