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擅云间誉,唯公伯仲贤。
谏篇馀祖烈,经学自家传。
出处无馀恨,哀荣得两全。
善人今已矣,埋玉向新阡。
【注释】
早擅云间誉:很早便在云间享有盛誉。
唯公伯仲贤:只有你(沈朝议)的才智才能与之相比。伯仲,泛指兄弟。伯仲贤,即贤能可比。
谏篇馀祖烈:你写的谏文为后人所推崇。馀,通“余”。谏篇,即《谏太宗十思疏》。祖烈,指先人的功业。
经学自家传:你的《易》《书》(注:《尚书》今称《书经》,《易》今称《周易》)等经籍,是你自己的传授。
出处无馀恨:出仕或退隐都没有遗憾。出处,出仕和隐居,这里指进退出处。
哀荣得两全:悲哀与荣耀都得以保全。
善人今已矣:善良的人现在已经去世了。
向新阡:到新坟前。
【赏析】
这是一首送挽诗。诗中对沈朝议的才华和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其一生作了肯定性的总结。沈朝议是唐玄宗时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多有佳作,且深得当时人的喜爱。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被贬后仍不改其志,最后终于获得昭雪,得到善终。因此此诗既表达了作者对他晚年遭际的同情,也寄托了对他的赞美之情。
首联起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早擅云间誉”,直叙其早年就声名卓著。“惟公伯仲贤”一句,紧承上语,赞其才高。沈朝议不仅以诗名世,而且以文章名世。他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一篇著名的文章。所以,这两句说,除了文章之外,他的才智也能与之比肩。这种写法很巧妙。因为“伯仲”一词,既可指兄弟关系,也可指才能相当之人。如果用“兄弟”来写,就显得平淡;如果用“才能相当之人”来写,显得空泛。这里用“伯仲贤”这一典故,既表明了二人之间才华不相上下,又避免了使用“兄弟”一词而带来的平淡感。同时,“惟”字也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使读者更加突出地意识到二人之间的差距之小。
第二联进一步赞叹沈朝议的诗文成就。“谏篇馀祖烈”,意思是沈朝议的《谏太宗十思疏》被后人广为传颂。“经学自家传”,则是指他的《易》《书》二经等经典著作,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这两联从不同方面赞扬了沈朝议的才能和学识。
第三联转入议论,抒发了对沈朝议一生的评价。“出处无馀恨”,意思是沈朝议无论出仕还是退隐,都没有遗憾。“哀荣得两全”,则是说他虽然不幸遭受贬谪,但最终还是得到了昭雪,没有遭受悲惨的命运。这里的“出仕”和“退隐”,指的是沈朝议的政治生涯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无馀恨”和“得两全”,都体现了沈朝议的豁达胸怀和高洁情操。
第四联再次表达对沈朝议的评价。“善人今已矣”,意思是现在善良正直的人已经去世了。“埋玉向新阡”,则是说那些善良的人们已经被埋葬在新的墓地上了,就像玉石被埋藏一样。这里用“埋玉”这一形象比喻,既表达了对善良人们的怀念之情,又暗示了沈朝议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赞美了沈朝议的才华和品德,又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沈朝议这位历史人物,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思想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