挛耳蓬□色似烧,晚山归负错薪翘。
逢人犹作娇羞态,无力轻将手托腰。
【注释】
和田家三首 其一
挛耳蓬□色似烧,晚山归负错薪翘。
逢人犹作娇羞态,无力轻将手托腰。
“挛”是“弯曲”“扭结”之意。“蓬□”即“蓬蒿”,草名。“烧”是“赤色”。《尔雅•释地》:“东方之美者……其草琅玕。”郭璞注:“今呼为蓬蒿。”“蓬□色似烧”形容蓬蒿的颜色如同燃烧一般。“归”是“回家”,“负”是“扛”。《诗经•小雅•采薇》:“彼都人士,归我侯伯。……载胥及溺,言告于皇。”毛传:“归,反也。”《左传•庄公十年》:“归父曰:’吾不复远矣!’”杜预注:“归,还也。”这里指回家,“负”就是扛。“错薪翘”的“错”是“交错”的意思。《庄子•天地》:“错乱六律,铄金走木。”“翘”是“翘起”。杜甫《绝句四首》(之二)“南邻机杼声,牛衣夕已织。”可见,杜甫笔下,妇女们“负”着柴草回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而这里的“晚山归负错”,则是说傍晚时分,妇女们扛着柴草回家,情景十分动人。“错”是交错、重叠,杜甫在这里用它来形容柴草的样子,形象生动。“骄羞”是娇羞、腼腆的意思。《汉书•外戚传》:“上幸上林苑,皇后从游观。尝见诸侍者穿七宝钗,倚赖如有余,上目之日:‘此非正饰,以博媚主上耳!’”颜师古注引应劭曰:“七宝钗者,七采珠玉杂饰以为好也。”这是说她们用各种宝石装饰自己,显得很漂亮。“娇羞态”是说妇女们羞涩而腼腆的样子。杜甫在《赠卫八处士》诗中描写了一位名叫崔氏的女子,她有一首《答少府王少府》诗中写道:“自与东洛郎君别,各向巴山各自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中,崔氏以“春花”比喻少女的美好容貌,而这里所说的“娇羞态”,则是指少女羞涩而腼腆的样子。“无力”是“没有力气”的意思。杜甫《秋兴八首》之一:“香稻啄残黄鸟口,白莲剥尽青苔根。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杜甫在这首诗里写到他夜晚独自对着月光饮酒,感到寂寞难耐。而“无力轻将手托腰”,正是写他感到孤独无依时,用手托着腰部,神情凄苦,令人同情的形象。“轻将”,是轻轻地拿着。杜甫《曲江二首》:“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春衣”即新做的衣裳,杜甫写他在春天穿着新衣服,整天在江边喝酒,生活颇为悠闲。这里所写的“轻将手托腰”,是说当他感到孤独的时候,就轻轻地扶着自己的腰部,神情凄苦。“手托”一词,既是杜甫当时心情的一种写照,也是对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动作——托腰——的形象描绘。“无力”二字更是杜甫当时心境的写照。“无力”二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处境深感无奈;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悲凉感伤。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妇女傍晚回家的情景。诗人抓住这位妇女的特点:一是“挛耳蓬□色似烧”,即耳朵像被扭曲了一样,蓬□色红得像火一样;二是“晚山归负错薪翘”,即傍晚时扛着柴草归来。这两个特点,一方面显示了这位妇女美丽动人的外貌和朴实勤劳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她羞涩腼腆的性格。最后一句“无力轻将手托腰”,既写出了她在劳累一天后的疲惫不堪,又写出了她面对丈夫的软弱无措。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息,充分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