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墙十五载,每见辱加亲。
老至名不立,道乖家转贫。
世谁能我及,志欲向公申。
剩欲搜诗献,青山恐笑人。
【注释】
门墙:这里指代老师。
每见:每次见面,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辱加亲:受您恩惠而不敢忘记。
老至:年纪到了,意指年老。
名:名声,地位。
道乖:志向违背正道。
世谁:世上谁能。
及:达到,这里用作动词。
公:对他人的敬称,这里指的是你。
申:表明。
剩欲搜诗献:我还想写诗献给您。
青山:比喻自己的隐居之处。
恐笑人:只怕别人嘲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张太平的家中作客期间写的一首咏怀诗。诗人通过描写自己与老师张太平之间的交往和自己的心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诗人自身的思想矛盾。
首句“门墙十五载”,说明诗人已经在这所学堂度过了十五年的学习时光,而在此期间,张太平一直像父亲一样照顾着诗人,使他得以安心求学,所以诗人用“每见辱加亲”来表达自己对张太平深深的感激之情。
颔联“老至名不立,道乖家转贫”,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感受。他感叹岁月无情,自己已年老体衰,无法再立身扬名,而且由于志向与现实发生冲突,家境也日渐贫困。这里的“老至”与“道乖”分别指年龄的增长和志向的背离,而“名不立”与“家转贫”则表达了诗人因年老失意而产生的无奈和悲凉。
接下来四句“世谁能我及,志欲向公申;剩欲搜诗献,青山恐笑人。”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张太平的敬仰之情。他认为世间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对自己如此关心与扶持,因此他的志向是希望能够通过写诗来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敬慕之情。然而,诗人又担心自己的诗歌可能不被理解,甚至被老师嗤之以鼻,所以他决定最后再写一首诗来奉献给老师。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矛盾。
最后一句“剩欲搜诗献,青山恐笑人。”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在这里,“剩欲”表达了诗人最后的无奈与决心,他虽然知道这首诗可能会遭到张太平的嘲笑,但他仍然决定要将它献给老师。这里的“剩欲”既体现了诗人对老师深沉的情感,也表达了他对世俗眼光的不屑一顾。尾联“青山恐笑人”则是对张太平的一种期待和希望,他希望老师能够接受他的诗歌,并且能够从中感受到他对老师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与张太平之间关系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师生情谊的珍视和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