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在宜春日,曾看三径图。
腥膻尚京洛,羁旅久江湖。
岂曰有安宅,绝然忘故都。
人琴怅俱已,松菊孰充娱。

【解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二句回忆在宜春时,曾看三径图,“三径”是指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景色;“忆在宜春日”,即指诗人当年在京城长安时,也曾欣赏过这美景。三四句写如今已身在江南,远离京城,但腥膻之气犹存,羁旅之愁也难遣除。五六两句说:难道有一处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么?当然没有,于是完全忘却了故都。末两句点明主旨:“人琴怅俱已”“松菊孰充娱”。“人琴”是典出《王僧孺集·答何胤书》:“人琴俱丧。”意思是说:如今我已无亲无友,又没有安身处所,只有与琴为伴了。“松菊孰充娱”出自《北山移文》,意思是说:我只有松竹菊花能作娱乐罢了。这首诗以“松菊”代指自己,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和淡泊名利、超然脱俗的人生态度。全诗意境高远,语言清丽。

【答案】

题三径图

忆在宜春日,曾看三径图。

腥膻尚京洛,羁旅久江湖。

岂曰有安宅,绝然忘故都。

人琴怅俱已,松菊孰充娱。

译文注释

①三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的东山(今浙江省上虞县),在门前种了三棵桂树,人们称它为“三径”。

②腥膻:这里指污浊之气。

③京洛:指当时的首都洛阳。

④安宅:安定的住所或家。

⑤人琴:喻指亲友。

赏析

此诗首二句回忆在宜春时,曾看三径图。“忆在宜春日,曾看三径图”一句,是说作者在宜春的时候,曾经看过一幅画,上面描绘的是三株苍劲的古松,下面三株高大的翠竹,围绕着一条幽深的小路(即三径)。这幅画是作者当年在京城长安时所看到的。

第三、四句说如今已身在江南,远离京城,但腥膻之气犹存,羁旅之愁也难遣除。“岂曰有安宅,绝不忘故都”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诗人说:难道说有一处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么?当然没有。于是完全忘却了故都。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人琴怅俱已”,意思就是说:如今我已无亲无友,又没有安身处所,只有与琴为伴了。“松菊孰充娱”出自《北山移文》,意思是说:我只有松竹菊花能作娱乐罢了。这首诗以“松菊”代指自己,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和淡泊名利、超然脱俗的人生态度。全诗意境高远,语言清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