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雨旱凉天,南风下水船。
江山浑未识,鱼稻不论钱。
在路几何日,得诗多少篇。
何当重相见,尊酒话蝉联。
【注释】
寄在伯二首:寄给友人李伯时(名不详)的两首诗。
积雨旱凉天,南风下水船——久雨之后天气转晴,江上水涨,船只停泊在岸边等待涨潮。
江山浑未识,鱼稻不论钱——大好河山却浑然不知,连鱼和稻都不值一钱(比喻无价值)。
在路几何日,得诗多少篇——走了多少天?写了多少篇诗呢?
何当重相见,尊酒话蝉联——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聚,边饮着美酒边聊着诗呢?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旅途见闻的七绝诗。《寄在伯二首》是作者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因避党争之嫌,自京(今河南开封)出奔陈留(今属河南省),过郑州,经许昌至颍昌(今河南许昌)时写给李伯时(名不详)的两首诗。这两首诗以旅途生活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和对政治的失望。
第一首前四句“积雨旱凉天,南风下水船”,描写了久雨初晴后江面涨水的景色。天气转晴后,江上水位上升,船只靠岸停泊,等待涨水。这两句写出了久雨之后气候的变化,也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状况。久雨导致河水泛滥,使得人们无法正常行走,只能停船待水退去。而久雨过后,天气转凉,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第三四句“江山浑未识,鱼稻不论钱”,进一步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由于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困难,使得人们无法关注到国家的大业。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计,如鱼和稻米等日常用品,却忽略了国家的利益。这里的“江山”指的是国家,而“鱼稻”则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作者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这种情绪贯穿全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时事的深切忧虑。
第二首的前四句“在路几何日,得诗多少篇”,描述了自己在外奔波的经历。在这首诗中,李伯时邀请诗人与他共饮畅谈,而诗人则感叹于与李伯时的相聚时光短暂。这里的“在路”指的是诗人在外奔波的情况;而“几何”则表示时间的长短;最后两句“得诗多少篇”则是诗人所创作的诗歌的数量。这些诗句共同构成了一幅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画面。
最后两句“何当重相见,尊酒话蝉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与李伯时再次相聚的期盼。他希望两人能再度相聚,一边品茶,一边谈论诗文。这种期盼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期待。
这两首诗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心境变化。它们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现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