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矣疏黄卷,欣然对短檠。
灯寒度窗影,雨骤落檐声。
伏枕身虽惫,观书眼尚明。
带经真有道,发冢复何情。

夜坐观书作

久矣疏黄卷,欣然对短檠。

灯寒度窗影,雨骤落檐声。

伏枕身虽惫,观书眼尚明。

带经真有道,发冢复何情。

注释:

  1. 久矣:很长时间了。
  2. 疏黄卷:形容书籍的颜色暗淡,因为长时间未翻动而变得陈旧,颜色变淡。
  3. 欣然:心情愉快的样子。
  4. 短檠:指用来照明的台灯或灯笼,短表示它很短。
  5. 灯寒:灯光昏暗,寒冷。
  6. 度窗影:通过窗帘投射在墙上的影子。
  7. 雨骤:雨水突然而猛烈。
  8. 伏枕:躺下枕头。
  9. 身虽惫:身体虽然疲惫。
  10. 观书眼尚明:尽管身体疲惫,但眼睛仍然明亮地看着书。
  11. 带经:携带经书。
  12. 发冢:挖掘坟墓。
  13. 何情:为什么。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静坐阅读的情景。诗中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情感的抒发和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求。

首句“久矣疏黄卷”,表达了作者长时间的阅读经历,以及书籍因时间流逝而显得更加陈旧的状态。这里的“疏黄”不仅描述了书的颜色变化,也暗示了时间的积累和知识的增长。

接下来的句子“欣然对短檠”,“欣然”表达了作者在阅读时的愉悦心情,而“短檠”则形象地描绘了台灯或灯笼的短小,象征着知识的点滴积累和学习的不易。

诗中的第三句“灯寒度窗影”,通过“灯寒”和“度窗影”两个动作,传达了一种寒冷、孤寂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沉浸在书中无法自拔的状态。

最后两句“伏枕身虽惫”,展示了作者虽然身体疲惫,但仍然坚持学习的情景。而“观书眼尚明”则强调了即使身体疲惫,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仍能保持清醒和热情。

结尾的四句“带经真有道,发冢复何情”,则引发了对读书的真正意义和目的的思考。一方面,“带经有道”意味着通过阅读和学习,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另一方面,“发冢复何情”则是对于挖掘坟墓般的行为(比喻深挖古籍)所蕴含的情感的反思。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通过描绘夜晚阅读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学习的态度。它不仅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描绘,更是对整个人类追求知识和智慧的赞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