燠甚宜为雨,晴来又复阴。
霜风吹不变,雪霰已相侵。
寒且依炉密,泥防著屐深。
未能从子去,何暇复梅寻。
【注释】
暑热天气,应该下雨,雨后天晴,又阴沉沉地,好像要变天。霜风刮个不停,雪霰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寒冷的日子,只好躲在暖烘烘的房间里,泥泞的地方,穿着木屐踩进去很深很深。没有时间和你一起到梅林去观赏梅花了。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被贬谪黔州时,是一首即景咏怀之作。前四句描绘黔州冬日阴晴不定、寒冽难耐的天气。五至八句写自己身处恶劣环境中,不能外出赏梅,内心感到寂寞惆怅。全诗写得平白如话,不事雕琢,却有韵味。
首联“燠甚宜为雨,晴来又复阴”,用拟人手法描写黔州气候。黔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而潮湿,所以作者说这里“燠甚”(炎热异常),应当下雨;但一到晴天,又阴沉起来,似乎要下一场大雨了。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不安。“燠”指气候温暖。“晴来复阴”与“晴时多云”(《春夜喜雨》)相呼应,都表现了诗人对变幻莫测天气的感慨。
颔联“霜风吹不变,雪霰已相侵”,写黔中冬天严寒,霜降之后仍凛冽如初,雪花纷飞,纷纷扬扬地落在身上。“风不变”是说寒气逼人,吹得人睁不开眼;“雪霰已相侵”则说明雪比冰还要硬,刺骨更甚,这是对黔中严寒的进一步刻画。“已”字表明雪霰来得突然,来得厉害。
颈联“寒且依炉密,泥防著屐深”,写诗人居处之幽僻和环境的艰苦。诗人在黔州虽身居陋室,却能“寒且依炉密”,可见其生活清苦而又能自适其乐;但“泥防著屐深”也说明诗人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依然勤于政事,不辞辛劳。
尾联“未能从子去,何暇复梅寻”,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从子”是对朋友的敬称,表示诗人不愿离开朋友。“梅寻”即访梅,古人常以赏梅寄兴抒情。诗人因气候恶劣,不便出去访友赏梅,只好作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诗人在恶劣的环境里,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勤于政事,表现出高尚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