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月能连雨,今晨少散阴。
病宽游子念,愁豁老农心。
始虑春成旱,那知夏苦淫。
举头问白日,恇怯一何深。
【译文】:
过了一个月,天气能连续下雨,现在早晨却散了阴霾。
病愈宽了我的游子之心,愁苦也豁然开朗了老农的心胸。
开始时担心春天将酿成旱灾,哪料到夏天却如此多雨。
抬头看那太阳,心中惶恐不安,为什么那么深。
【注释】:
逾月:过月,经过一个月份。
晴复雨:天气由晴转雨。
欲去尚留:想要离去还留下。
见示且以识别:见到你写的诗来辨别它。
识:识别。
其二
春成旱,夏苦淫。
言春旱,夏多雨。
始虑春成旱,那知夏苦淫。
言初时担心春将酿成旱灾,怎么想到夏天却如此多雨。
白日:太阳。
举头问白日:抬头向太阳询问。
恇怯(kuāng cuì):恐惧、畏缩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丰元年(1078)三月十二日。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颇为艰难。诗人在《东坡志林》卷三中说:“余自杭移黄,每至一地,则作一诗记之,故今有四纸矣。”本诗是其第四篇。前二首写自己对自然气候变化的观察和感受,表现了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后一首则抒发了诗人对政治形势的担忧之情。
第一首的前两句写诗人经过一个月份后,天气的变化情况。“逾月能连雨”,意思是过了一个月,天气能连下几天雨。“今晨少散阴”,意思是现在早晨,天空中阴云消散了。“病宽游子念,愁豁老农心”,意思为病体痊愈,使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念之心宽慰,忧愁烦恼的心情也得以解脱。“既虑春成旱,那知夏苦淫”,意思是当初担心春季将酿成旱灾,怎么想到夏天却如此多雨。这里诗人运用反语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举头问白日,恇怯一何深”,意思是抬起头仰望着明亮的太阳,内心惶恐不安,为什么那么深?这里的“白日”指太阳,“恇”(kuāng)即畏惧。诗人通过写自己内心的恐惧心理,进一步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担忧,以及对朝廷的信任和期望。
第二首的前两句写诗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对自然界变化的认识和感悟。“春成旱,夏苦淫”是诗人对春夏两季气候变化现象的直接描写。“始虑春成旱,那知夏苦淫”是诗人对前两句的进一步阐释。这两句的意思是:当初担心春天会酿成旱灾,没想到夏天却这样多雨。“白日”在这里是阳光的意思。诗人通过对春夏两个季节的气候变化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写出了自己对自然界变化的认识和感悟。
第三首的前两句写诗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对社会形势的看法。“春成旱,夏苦淫”是诗人对社会形势的一种概括性的描述。“始虑春成旱,那知夏苦淫”是诗人对前两句的进一步阐释。这两句的意思是:当初担心春天将酿成旱灾,没想到夏天却如此多雨。“白日”在这里是阳光的意思。诗人通过对春夏两个季节的气候变化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写出了自己对社会形势的看法。
这三首诗歌都是诗人对自己经历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和记录的作品。它们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