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咏韩家府,建阳刘叔通。
是为闻以戒,斯可谓之风。
妄矣彼侂胄,哀哉吾魏公。
向来歌颂者,岂但剧秦雄。
注释:
谁咏韩家府, 是谁在吟诵韩家府的故事?
建阳刘叔通。 是建阳人刘叔通在吟诵这个故事。
是为闻以戒, 是为了听到这个故事而受到警醒。
斯可谓之风。 这可以说是一种风尚。
妄矣彼侂胄, 那些妄自尊大的人。
哀哉吾魏公。 我深感悲哀。
向来歌颂者, 以前那些歌颂的人。
岂但剧秦雄。 难道他们只是像秦始皇那样雄才大略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韩家府的故事进行描述和评价,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首句“谁咏韩家府”直接点明主题,询问是谁在吟诵韩家府的故事。这里的“韩家府”可能是指古代的某个家族或者事件,也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或事件。
第二句“建阳刘叔通”,明确指出了吟诵故事的人是建阳人刘叔通。刘叔通可能是一个历史人物,也可能是一个普通的人。他的吟诵可能是出于好奇、兴趣或者其他原因。
第三句“是为闻以戒”,表达了诗人对这一行为的评价。他认为吟诵者听到这个故事后受到了警醒,这是值得肯定的。他可能认为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可以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引以为戒。
第四句“斯可谓之风”,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行为的重要性。他可能认为吟诵者的行为是一种风尚,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他可能认为这样的风尚可以引导人们向善,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五句“妄矣彼侂胄,哀哉吾魏公”,则是对那些妄自尊大的人进行了批评。他认为那些人的行为是可笑的,他们的自大让人感到悲哀。这里提到的“侂胄”和“魏公”都是历史上的人物,分别指的是宋理宗时期的权臣韩佗胄和南宋宰相赵鼎。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在讽刺那些自大的人,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第六句“向来歌颂者,岂但剧秦雄”。这句话是对那些歌颂者的评价,他认为他们不仅仅是像秦始皇那样雄才大略,还应该具备更多的品质。这里提到的“剧秦”是指战国时期的秦国,诗人可能认为秦朝虽然强大,但也有其短处。他可能认为只有具备多种品质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
这首诗通过对韩家府的故事进行描述和评价,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历史感和现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