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秋风拉芰荷,也无官柳共婆娑。
青山只作向来看,白发自惊重到多。
莫道予方有公事,须知地僻少经过。
数公句刻虽无恙,题榜风流欠景坡。
【注释】
过玉光:指路过玉光亭。吴丞:吴县县令,即吴县太守。芰(jī机)荷:荷花。芰,同芰,荷花的别称;荷,荷花的别称。官柳:指官府种植的柳树。婆娑:形容枝叶随风起舞。向来看:从过去到现在。重到多:多次到来。莫道:不要说。予方有公事:我这里正有事。方,当。公句刻:公堂的石碑。景坡:苏轼的别号。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当时作者任徐州知州,途经苏州玉光亭,作此诗以寄怀。诗人在玉光亭题咏,并请吴郡太守为之作铭,抒发了自己被贬后的感慨之情。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又见”二字表明诗人对玉光亭并不十分陌生,而是时隔不久再次来访。“秋风拉芰荷”,写秋风吹动荷花,使之飘动起来。“芰荷”是荷花的别称。“也无官柳共婆娑”,意思是没有官府栽种的柳树,自己独自在风中起舞。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孤傲不群的情怀。
第二句“青山只作向来看”,意思是自己每次来的时候,看到的都是青山,而不再像以前那样看到绿水青山了。“向来看”三字表现出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怀念。“白发自惊重到多”,诗人感叹自己的年纪已大,又来到了这个久违的地方,不禁感到惊讶,自己已经老了。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慨。
第三句“莫道予方有公事”,意思是不要说我有公事要处理,其实并非如此。“须知地僻少经过”,意思是要知道这里偏僻荒凉,很少有人经过。这两句话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远离官场的向往之情。
最后一联“数公句刻虽无恙,题榜风流欠景坡”,意思是虽然公堂上刻着的碑文没有受到损坏,但是缺少了东坡先生这样的风流人物。“景坡”指的是苏轼的别号。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苏轼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