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旱连冬势未平,何期小雨趁元正。
休论忽忽生为乐,且对欣欣木向荣。
已分终身乐贫贱,自无岐路觅功名。
独于诗律存馀习,三日不谈荆棘生。
【注释】
“元正”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即春节。
“何期”:没想到。
“忽忽”(hū hū):形容人高兴的样子。
“欣欣”:茂盛的样子。
“已分”:既然这样。
“岐路”:歧路指岔道。比喻人生道路。
“独于诗律”:只有我。
“余习”:《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要通过反复思考、讨论才能有所收获。后来就用“余习”表示自己对某种学问或技能的熟悉和擅长。
“三日不谈荆棘生”:三天不谈论《诗经》,就会忘记《诗经》的内容。比喻经常学习,勤于思考。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时值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春。此年秋旱连冬,至春节仍未得雨。而就在此时,偶遇一场及时雨,于是诗人喜出望外地挥毫成此七绝一首,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四层。第一层(首句),写天公作美,逢上大晴天;第二层(二句)承上启下,说这次下雨正好赶上春节;第三层(三句)承上启下,说这次下雨又可与大家共享天赐之物;第四层(四句)承前启后,说这次下雨更让人想到《诗经》,想到自己的诗学修养。
诗人在短短的七言绝句中,既表达了他的喜悦之情,又表现了他对生活哲理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高洁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