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棹夷犹石壁来,寺门杂树向溪开。
七言粗可供诗本,十幅谁能致袜材。
想见高情澹云水,未嗟陈迹掩莓苔。
倦游到处浑如昔,欲住还成破雨回。

注释:

  1. 一棹夷犹石壁来,寺门杂树向溪开。
    注释:一船在石壁上缓缓前行,寺门前的杂树向着溪流伸展。
  2. 七言粗可供诗本,十幅谁能致袜材。
    注释:七言诗粗浅得只能算是诗歌的基本素材,十幅画谁又能画出袜子般的材质呢?
  3. 想见高情澹云水,未嗟陈迹掩莓苔。
    注释:想象着你超脱世俗的高尚情操如云水般淡泊,并不为已往的事物所叹息。
  4. 倦游到处浑如昔,欲住还成破雨回。
    注释:我到处旅行已经疲累了,想要在这里居住却又被破雨打回来。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人,唐代边塞诗人,世称“王江宁”。他一生经历了坎坷,但始终不卑不亢地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立场,其诗歌风格独特,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首诗以描绘寺庙、石壁、溪流等自然景观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第一句“一棹夷犹石壁来,寺门杂树向溪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景色。作者乘坐小船在石壁上缓慢前行,寺门前的杂树向着溪流伸展。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石壁和杂树的对比,突出了寺庙的宁静与美好。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第二句“七言粗可供诗本,十幅谁能致袜材”,表达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感慨。他认为七言诗虽然简单,但却能够作为诗歌的基本素材;而十幅画却无法表现出袜子般的质地和纹理。这里既体现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自信,也反映了他对绘画技艺的谦逊。
    第三句“想见高情澹云水,未嗟陈迹掩莓苔”,进一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画面。作者想象着自己如同云水一样淡泊名利,不为已往的事物所叹息。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的高洁品质,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淡然和超然。
    第四句“倦游到处浑如昔,欲住还成破雨回”,反映了作者对旅行的厌倦和对居住的渴望。他曾经四处漂泊,但现在却渴望找到一个宁静的地方安顿下来。然而,当他准备在这里定居时,却被破雨打回来了。这既体现了作者对旅行的无奈,也表达了他对居住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它既体现了作者的才情和气质,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