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夕斜阳照墟落,今晨细雨暗檐楹。
田夫荷笠趋田去,织妇连机竞织声。
畏馁但忧瓶粟罄,怕寒聊倚鬓丝明。
古来名士多如此,底事于予亦么生。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冬,诗人在长安应试,因科场不第而归途中所作。
首联写景。上句“昨夕”,下句“今晨”,时间跨度不大,却写出了天气的变化;从“斜阳”到“细雨”,色彩也由明媚变得黯淡,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颔联以“田夫”“织妇”的劳作生活为背景,描绘一幅繁忙的农村景象:农妇们在檐下纺织,男人们扛着锄头去田间耕作。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难点,它把农民的辛勤劳动与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摧残联系起来,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地剥削、压迫农民的事实。
颈联写农民的艰辛生活。他们“畏馁但忧瓶粟罄”,“怕寒聊倚鬓丝明”,既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忧虑,又反映了他们艰苦的生活状况。
尾联抒发感慨之情。前一句“古来名士多如此”,指历史上许多有才华的人物也曾遭受挫折,不得志。后一句“底事于予亦么生”,诗人反问自己,为什么自己也会遭到这样的打击呢?流露出他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懑。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诗人善于观察,能够从细微处发现典型。如对农民的描写就很有特色,他抓住了农民最关心的两个问题:“惧饥”“惧寒”,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全诗语言平易自然,不加藻饰,质朴无华,但又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