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白底用悲,我十君二五。
亦莫问此身,寒暑堪几数。
别君春已夏,往往疏劳苦。
况说买江天,重听诵诗许。
君德故有基,层台繇累土。
不问鸱鸮诗,犹谓民或侮。
如我乃宜归,舍农即为圃。
永与世俗辞,君来当勿户。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诗为作者送别友人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怀念之情。
第一联:用前韵寄明叔——以诗的形式寄给朋友;须白底用悲,我十君二五。“须”指头发,“底”是“至”,这里指“到”。意思是头发已白,岁月不饶人了。“十”是虚数,表示大约。“二”是虚数,表示大约。“五”也是虚数,表示大约。意思是你的头发白了,我们年龄相差无几,都到了五十岁左右。
第二联:亦莫问此身,寒暑堪几数。“亦”是虚词,表示不要。“莫”是虚词,表反问,意为不要。“问”是动词。“此身”指自己的身躯。“寒暑”指四季。意思是不要问我这身子还能活多久,春夏秋冬四季变换,能有几个春秋呢?
第三联:别君春已夏,往往疏劳苦。“别君”意为分别。“春已夏”意谓分别已经到春天了。“疏劳苦”意谓离别之后,常常感到辛苦。
第四联:况说买江天,重听诵诗许。“况”是连词,表示何况。“买”是介词,表目的。“江天”指江湖之上,比喻广阔的天地。“重听诵诗许”意为又听到你的诗声,诵读诗篇的声音。
第五联:君德故有基,层台繇累土。“君德”即你的品德。“繇”是古同“由”,意为由来。“层台”指高楼大厦。“累土”意为层层叠叠。“故有基”意为有它的根基。意思是你的品德是有根基的,它不是凭空而来的。
第六联:不问鸱鸮诗,犹谓民或侮。“不问”意为不去询问。“鸱鸮”即猫头鹰,这里用作人名。“诗”指《鸱鸮》,是一首讽刺诗。“犹谓民或侮”意为还认为百姓会侮辱他。
第七联:如我乃宜归,舍农即为圃。“如我”指像我这样处境的人。“乃”是助词,表示顺承。“宜归”意为应该回去。“舍”是放弃的意思。“农”指农民。“即为圃”意为放弃耕种而从事园艺。
第八联:永与世俗辞,君来当勿户。“永”是长久的意思。“辞”是告别的意思。“勿户”即不要关闭门户。“君”指对方。“来”指到来。“勿户”意为你不要关闭门户,我来的时候。意思是要永远地离开世俗,你来了就不要再关上门户迎接我了吧!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八句,可分为四段。前四句写自己年老体衰,朋友相聚难,别离更难;后四句写朋友的品德高尚,值得尊敬,并劝慰朋友不要悲伤,因为将来一定会团聚。
第一段(前四句)。诗人先以白发、两鬓斑白、四十岁自比来表明年事已高;再以十年之间隔来表明自己与友人年龄相仿;最后以朋友头发已白来说明他们年纪相近。这些诗句表现了对友人生平的了解和自己与友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
第二段(中间六句)。诗人以“亦莫”起兴,表示不要谈论自己的身体,也不要去考虑自己有多少个春秋,因为朋友之间的离别已经到来。接着诗人以“别君”点明题目,然后分三句来写别时的情景:一是春天已过夏天来临,二是离别之后的辛酸痛苦,三是希望友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心绪,不要再来安慰自己了。
第三段(后四句)。诗人以“况说”起兴,表示不要谈论朋友的品德,也不要去考虑朋友是否遭受屈辱,因为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无比。接着诗人以“如我”点明题目,然后一分为二地叙述自己的处境和打算:一是如果能够像朋友一样拥有品德和修养,那么就应当回到故乡种地;二是即使不能像朋友一样拥有品德修养,那么也应当远离世俗的纷扰和喧嚣,不再做官,而是过着隐居田园的生活。这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喜爱以及向往。
末段(最后两句)。诗人以“永与世”“辞”“勿户”起兴,意思是要永远地离开世俗,你来了就不要再关闭门户迎接我了吧!这是全诗的感情升华,同时也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和祝愿。
诗人通过描写与友人相见时的感慨和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对未来相聚时光的期待和祝福,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和对他们未来重逢的热切期盼。在艺术上,诗人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季节变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同时,诗人的语言简练、含蓄,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