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读书堂,堂下才几席。
常年曝背地,兄弟兼子侄。
长者坐藜床,稚者把书帙。
此段不可忘,何时复能集。
【注释】:
- 冬晴三首:这是一组描写冬日读书的诗。三首,指共三首诗。
- 我家读(dú)书堂:在我家有一座读书堂。读,动词,读、研究。
- 才:只有。几席:几案上的座位。
- 常年:常常,经常。曝背地:晒背的地方,这里指读书堂。
- 兄弟兼子侄:兄弟和子侄辈的人。兼,并。
- 长者:年长的读书人。藜床:用藜草编成的小床,是贫士用来坐卧的。
- 稚者:年轻的读书人或子弟。把书帙(zhī):拿着书箱,指携带书籍来读书学习。
- 不可忘:不要忘记。
- 集:聚会,指读书人的集会。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古之作。诗人从自己读书堂中的景象写起,点明主题。全篇以白描手法,刻画了一幅冬日读书堂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读书风尚的赞美之情。
首句“我家读书堂”,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了题意,说明是作者家有读书堂,接着第二句“堂下才几席”就进一步具体描绘了这个读书堂的规模。这两句诗,一开篇就点出了题目,为下面写景抒情作铺垫。
三、四两句,由堂写到人,由堂外转到堂内。“常年曝背地”,指的是堂下读书人常年坐在那里读书、写作,冬天也不例外。这句诗既写出了读书人的勤学不倦,又烘托出这个读书堂的宽敞,以及读书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孜孜不倦地钻研学业的精神。
五、六两句,由堂内的写到堂外的。这里说的是:堂上坐着年长的读书人,而堂下的子弟们却都拿起书来攻读。这两句诗既是写景,又是抒情,通过写堂上与堂下的不同情景,表现了古代读书人刻苦好学的风气。
最后两句,“此段不可忘,何时复能集”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对过去读书风尚的怀念和对当今社会读书风气的担忧。他认为,这种传统的读书风尚是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同时,他也在感叹:这种读书之风何时才能再次出现呢?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读书堂内外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古人勤奋读书的良好风尚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前社会读书风气的忧虑和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