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舆度浮梁,朝岚尚蒙蒙。
十有九日雨,得晴类投空。
游岩既愿适,访隐亦好从。
道傍得野舍,一径幽且通。
主人谁与者,其祖郑七松。
流风被云仍,真有隐者风。
问年七十馀,曳履不扶筇。
我年仅其半,而已衰龙钟。
岂其养生效,殆自起死功。
若人种艺法,橐驼安取同。
木老德亦熟,闻之苏长公。
【题解】
此诗为作者晚年所作五言律诗,写诗人游览郑氏北墅之所见所闻。首联交代了时间与天气;颔联写久雨终于天晴的景象;颈联描绘游岩访隐的愉快之情;尾联写在山野小舍中偶遇郑七松老人。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美,有“清空之句”。(见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
【注释】
①篮舆:即竹轿,用竹子编制而成的一种轿子(古代官员出行时乘用的轻便车)。浮梁:指浮梁县,唐宋时属徽州路,今属安徽。②朝岚:早晨的云雾。③十有九日:即九九重阳,古人以九为阳数。④投空:犹言“飞空”,形容雨后天空高远、空旷。⑤游岩:登山游览岩石。⑥道傍:路边。⑦流风:《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朱熹集传:“游女,谓好行淫者也。流风,犹流俗也,言其人皆如游女然,不拘礼法也。”⑧投空:犹言“飞空”,形容雨后天空高远、空旷。⑨适:去。⑩访隐:访问隐居山林的人。⑪道傍:路上。⑫野舍:乡村简陋房屋。⑬一径:一条小路。⑭主人:这里指郑七松。⑮真有隐者风:确实具有隐者的风度。⑯曳履:拖着鞋子行走。⑰已:已经。⑱衰龙钟:衰老而迟缓。⑲岂其养生效:难道只是养生之道奏效吗?⑳殆自起死功:大概是自己能够起死回生吧。㉑若人:那人,指郑七松老人。种艺:种植和培育植物。一说,指栽培桑柘等。法:方法,技术。㉒橐驼:骆驼。古称“大宛”,故称“橐驼”。取同:比喻相同,类同。㉓木老德亦熟:树木年岁大了,它的德行也就更加深厚。德:指品德。木老:树老,比喻年纪大。德亦熟:品德也更成熟。㉔苏长公: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曾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善诗文书画,与其父苏洵、弟轼并称“三苏”。㉕长公:对苏轼的尊称。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游览郑氏北墅之所见所闻。首联点出游览的时间及天气,颔联写久雨终于天晴的景象,颈联描绘游岩访隐的愉快之情,尾联写在山野小舍中偶遇郑七松老人。全诗风格清丽,意境幽静。
首联“篮舆度浮梁,朝岚尚蒙蒙”,写作者乘坐轿子经过浮梁县,晨雾笼罩着山冈。浮梁县是唐宋时期徽州路辖县,今属安徽。浮梁境内山川秀丽,风景宜人,作者在这里游览。
颔联“十有九日雨,得晴类投空”,写久雨之后终于天晴,云散日出,晴空万里。这两句是说,在这漫长的雨季里,作者一直苦苦地等待天晴的日子,今天终于迎来了晴朗的天空,心情格外舒畅。
颈联“游岩既愿适,访隐亦好从”意思是说,游赏岩石山峦,我很高兴,但喜欢到山中去寻找隐士。游岩山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名胜古迹,相传为晋代著名隐士许迈的隐居地,唐代在此建有“逍遥亭”,宋代时改为“游岩寺”,元代又重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作者在山中游览、游玩,欣赏山水风光,同时到山中寻找隐士,以求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尾联“道傍得野舍,一径幽且通”意思是说,在山间的路上发现了一个简陋的农家小屋,有一条小道通往那里。这里的意思是说,作者在山中遇到了郑七松老人,老人居住在山间一间简陋的小木屋里,他在那里过着简朴的田园生活,与世无争。
最后两句“主人谁与者,其祖郑七松”意思是说,郑七松老人是这个农家的主人,他的祖父就是郑七松。这两句是说,在山中找到了郑七松老人的住所,他是一位隐士。
郑七松是唐朝末年的隐士,他在家乡隐居,过的是隐士的生活。作者在山中遇见了这位隐士,心中十分高兴,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篇。诗中表现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美。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隐士高尚品德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