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长生元祐年,庞眉皓首高颊颧。
纷然送迎过云烟,解记南归玉局仙。
清都道士同蹁跹,诗成忽俾如蜕蝉。
嗟哉用心故可怜,那知海内争流传。
【解析】
此诗首句“达观僧绍”点题。次句“达观僧绍”指僧人宗杲,是苏东坡的好友;次句“元祐年”指宋哲宗年号,苏轼在元祐年间被贬黄州,所以称“老僧”。颔联“庞眉皓首高颊颧”,描写了老僧的形象。颈联“纷然送迎过云烟,解记南归玉局仙”,描写老僧与诗人交往的情况。尾联“嗟哉用心故可怜,那知海内争流传”抒发诗人的感慨:自己用心良苦,却为世人所不齿,真是可笑啊!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人们只看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叹。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主题的理解。解答此题时,首先理解全诗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诗歌的注释、题目和作者生平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再结合诗句进行赏析。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注意从遣词造句、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入手。
【答案】
译文:
达观和尚今年九十有余,能记得东坡建中靖国题诗之事,并且说清都道士也和东坡一同游玩此寺,而东坡写诗之后道士便消失无踪。因此我作诗来记述此事。
译文:
达观和尚今年八十有余,能记得东坡建中靖国题诗之事,并且说清都道士也和东坡一同游玩此寺,东坡写完诗后就离开,道士也消失无踪,所以我作诗来记述此事。
赏析:
《达观和尚》是苏轼晚年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以“达观”二字为题,既表明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又暗示出他此时的生活态度。全诗四联,一气呵成。开头两句写达观和尚的年龄、外貌和与东坡的交往情况。第三联写达观和尚的离去和东坡对达观和尚的评价。末联写诗人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