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宪贫非病,渊明懒是真。
诗留百年债,酒占四时春。
泉石高凉地,祠官自在身。
叨蒙有如此,何以效涓尘。

【注释】

原宪:战国时期齐国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的学生。贫非病,渊明:指陶渊明。诗:即诗歌,这里指《归园田居》。渊明,指陶渊明。四时春:四季如春,形容生活舒适愉快。泉石高凉地:指山水风光幽雅的地方。祠官:指祭祀神灵的官员,此处暗指陶渊明自己。沾:受。效涓尘:比喻微小的贡献。

【赏析】

《东轩即事二首》共两首,这是第二首。

原宪是古代的清贫者,他穷得连病都不起;陶渊明却懒洋洋的,不慕荣利,真可谓“真”。诗人写此诗,是感叹世态炎凉,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富贵之徒感到愤慨不平。诗中“贫非病”、“懒是真”两句,正是这种感慨的体现。

“诗留百年债”,是指诗人一生所作诗歌,要偿还那笔欠下的“百年债”(即世俗所加于文人的债务)。“诗”在这里是双关语,既指诗歌,又指世俗的名利。“酒占四时春”,则是指诗人一生嗜酒如命,饮酒能消忧解愁,使人忘却世事之烦恼,所以“酒”也兼指世俗生活中的欢乐。

陶公自比陶潜,以“诗”“酒”来概括其一生,这正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淡漠。《东山移文》中“倾壶觞以自酌”,就是陶渊明的“酒”的典型形象。诗人用这两个典故表明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态度:既然无法摆脱世俗的羁勒,不如就任凭它去好了。

陶公在《自祭文》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可见他与世俗格格不入,但陶公毕竟还是一个世俗人,他不能像阮籍那样“为放诞,至居污泥中不见洗濯”(晋·刘毅《品藻论》),也不能像嵇康那样“常嫉绝物”(《晋书》本传)而终致杀身之祸。因此,陶公只好借酒浇愁,借酒消愁。

诗人用“四时春”来形容酒的快乐,是因为陶公有一段经历值得一提。据《晋书·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曾做过江州刺史王弘的主簿。一次,王弘设宴请客,陶公因喝醉了不能赴席,便写了一篇辞赋送给王弘,题为《橘颂》。王弘看后大为赞赏,说这篇辞赋写得好,可以作为酒令(一种游戏),于是命人把酒具拿来。王弘举杯向客人敬酒说:“先生此赋,可谓善饮酒者也。”这就是“酒占四时春”的由来了。陶公的这段经历说明,他的“酒”并不是为了消磨时间,而是为了排遣忧愁。

这首诗最后两句说:“叨蒙有如此,何以效涓尘?”意为:我得到这样的机会,怎么能够报答呢?“叨蒙有如此”,是对前句的回答;“何以效涓尘”,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惭愧和不安。

全诗通过写陶公的境遇和心情,表现出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不满和无奈;同时,诗人也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志趣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