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叹边氛炽,今闻公道开。
中原非世事,南国自人材。
朱履羞弹铗,黄金谩筑台。
天涯转蓬恨,何地赋归来。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此类题目的解答,先根据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理解全诗的内容,然后把握全诗的主题思想情感,最后分析诗人在描绘景象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敢叹边氛炽,今闻公道开。”“敢叹”是说不敢叹息,“今闻”是说现在听说(朝廷有道),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清明的欣慰之情;“中原非世事,南国自人材。”中原不是国家大事,南方自有人才。表达了诗人对中原的思念及对南方人才的赞赏。颔联“朱履羞弹铗,黄金谩筑台。”诗人用典抒发感慨:富贵荣华,徒然虚设,不如归隐山林。颈联“天涯转蓬恨,何地赋归来?”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漂泊无定之苦。尾联“敢叹边氛炽,今闻公道开。”“敢叹”,即不敢叹息。意思是:不敢叹息的是边境战事频繁,现在听说朝廷有道。

【答案】

泊小金山觉渡寺僧言建德知县桐庐知县婺州教授皆被召

敢叹边氛炽,今闻公道开。

中原非世事,南国自人材。

朱履羞弹铗,黄金谩筑台。

天涯转蓬恨,何地赋归来。

赏析:

这首七绝写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当时作者在浙东一带任县学教授时所作。

首句点明地点、人物。第二句写听到朝廷有道,不禁感叹不已。三四两句承上展开议论。“中原非世事”,“南国自人材”,这是诗人的豪放之论。中原是祖国的中心地区,那里才是国家的根本所在;南方虽也有人才,但毕竟不是国家的根本。这反映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渴望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

五六两句写自己对富贵荣华的追求和无奈心情。“朱履羞弹铗”“筑台”,都是比喻,表明诗人不愿为官、欲归隐的志趣。“朱履”指高官厚禄的靴,“弹铗”是战国时期范雎在魏冉面前发牢骚的话:“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后用以表示怀才不遇,有所怨恨。“黄金”指富贵荣华,“筑台”也是比喻,意谓追求富贵荣华而不得。诗人认为富贵荣华都是徒然虚设,不如归隐山林。

七八两句进一步写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归隐的愿望。“天涯转蓬恨,何地赋归来”。转蓬随风飘荡,无所归依,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漂泊无定之苦。“何地赋归来”是说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才能实现归隐的愿望。

最后两句写自己对国家的忧虑。“敢叹边氛炽,今闻公道开。”诗人用典抒发感慨:富贵荣华,徒然虚设,不如归隐山林。

此诗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头二句总揽全篇,领起下文。三、四句由议论转入抒情。五六句承上启下,从个人角度落笔,抒写自己忧国忧民之情。七八句则宕开一笔,从个人落笔转向国家,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和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