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跸鸣銮万马环,悲歌应鄙汉楼船。
关头老吏亲曾见,千丈荣光夜烛天。
【注释】
行庆关:地名。在今陕西宝鸡县北。
悲歌:指汉将李广利伐大宛时,曾于夜中引弓弦为歌而归。
关头:关口。老吏:守关的官员。曾见:曾经见过。
千丈荣光:形容权势极大。
夜烛天:比喻威权煊赫,如日烛天。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通过咏叹历史故事,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忧虑。全诗共分三段。前两段写汉武帝开边事,最后一段抒发感慨。
首句“振跸鸣銮万马环”,以“振跸”起兴,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汉武帝元狩年间曾派大将霍去病、卫青出击匈奴,并取得了重大胜利。诗中“万马”即指此战。汉武帝在出发时,曾“鸣銮”,故用之作为发端。“振”者,振动也;“跸”者,天子车驾所过之处清道戒严,不许百姓通行,以防干扰车驾行进,称为“警跸”。这里用“振跸”,即表明皇帝出行,是件大事。
次句“悲歌应鄙汉楼船”,紧承上文,点出主题。汉武帝征伐四夷,屡建奇功,但“悲歌”却出自李广利伐大宛时的“夜歌”。“悲歌”即指李广利因畏敌而不敢出战,竟在夜间引弓弦为歌而还。诗中的“汉”即指西汉,与汉武帝同时的汉朝。“楼船”则是指东汉时刘秀所乘之舟。诗中所说的“汉楼船”即指刘秀。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曾亲征五溪蛮,平定了叛乱,又南征交趾,开拓疆域,使中原地区相对安定。然而刘秀在位期间,也曾有“哀乐过礼”之事。诗中说“曾见”,即是说他亲眼见到刘秀南征时,曾在夜间引弓弦为歌而还。“悲歌应鄙”一句,正是作者对这种“哀乐过礼”的行为所发出的慨叹。
末句“千丈荣光夜烛天”,“千丈荣光”,即指权势之大。汉代自汉武帝以后,历代帝王皆崇尚武功,对外用兵不断,因而国家势力日渐强盛。诗中写道:“关头老吏亲曾见,千丈荣光夜烛天。”所谓“关头”,指的是关隘口,这里泛指各地要冲之地。“老吏”即指驻守关口的官吏,他亲眼看见汉王朝如何利用武力扩张疆土。“夜烛天”,比喻威权煊赫,如日烛天。诗中“千丈荣光”一句,既是对汉武帝的赞颂,也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它既表现了作者对汉武帝开边政策的肯定,又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统治者滥用武力的不满。因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十分复杂的。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很有特色。作者在描写历史故事时,先从正面落笔,歌颂汉武帝的武功赫赫,然后再反诘,指出其骄横淫逸,不恤国计民生。如此结构布局,既有波澜起伏之势,又有曲折回旋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