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巽亭上,看尽洛中山。
山亦为君好,朝昏图画间。
那知张季鹰,高兴不可攀。
忽见秋风起,东随洛水还。

【注释】:

奉送吕若谷县丞任蒲东归五首 其二

(1)三年巽亭上,看尽洛中山。

(2)山亦为君好,朝昏图画间。

(3)那知张季鹰,高兴不可攀。

(4)忽见秋风起,东随洛水还。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诗人在送别友人赴任时,写景抒怀,寄寓深意,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厚谊。全诗语言简练、自然,意境高远,富有哲理。

“三年巽亭上,看尽洛中山”。这句是说三年前,我在北门巽亭上,看尽了洛阳山上的美景。巽亭是洛阳城的一个亭子,巽是八卦之一,代表风,所以巽亭又名风台,这里指的就是洛阳的风台。洛山即伊阙山,在河南洛阳市西。“三年”句中的时间跨度,表明送别的时间之长,也表明自己与友人分别的时间之久。“看尽”句则说明诗人在三年的时间里,把洛阳的山水美景都看遍了。洛阳是古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有名胜古迹,有名山大川。诗人在这三年间,几乎游遍了洛阳所有的名胜古迹。“看尽”一词,表达了诗人对洛阳的热爱之情。洛阳不仅是一个历史名城,也是一个美丽的旅游胜地。诗人在这三年间,游览了洛阳的每一个角落,领略了洛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这里的“山”、“洛水”、“画图”,都是形容洛阳的景色之美。诗人用“看尽”一词,表达了他对洛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山亦为君好,朝昏图画间”。这句的意思是:山也是因为喜欢您才在这里,早晚都在您的身边。这句话中的“朝昏”,指的是一天之中的不同时间段;“图画间”,则是指山的美丽景色如同一幅画一样。诗人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了他对朋友的关心和祝福。他认为,山之所以喜欢这位朋友,是因为这位朋友能够欣赏和珍惜它的美好。而这位朋友也值得拥有这样一位山的陪伴。诗人用“朝昏图画间”这个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山的美丽景色就像一幅画一样,让人陶醉其中。而“为君好”,则是表达出一种深厚的友情。诗人认为,山之所以喜欢这位朋友,是因为这位朋友能够欣赏和珍惜它的美好。而这位朋友也值得拥有这样一位山的陪伴。诗人用“朝昏图画间”这个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山的美丽景色就像一幅画一样,让人陶醉其中。

“那知张季鹰,高兴不可攀”。这句是说:你没有想到张季鹰那样高兴,他高兴得无法攀登。张季鹰是晋代文学家张华的儿子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华传》记载,张翰在洛阳作官时,十分喜欢那里的风物,经常思念家乡的田园生活。有一次,他看到别人正在吃烤肉,便想起了家乡的鲈鱼,于是他便决定辞官回乡。当他乘坐小船离开洛阳时,他感到非常高兴,以至于忘记了回家的路而迷失了方向。最后,他只好登上一艘大船,跟随船只漂泊到了吴国。这个故事后来被传颂为“莼鲈之思”。诗人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对朋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他希望朋友能够像张翰一样,能够享受美好的时光,不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诗人用“那知张季鹰”这个典故,表达了对朋友深刻的了解和理解。他深知朋友的内心世界和他的喜好,同时也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和祝福。

“忽见秋风起,东随洛水还”。这句的意思是:忽然间秋风起了起来,我也跟着洛水向东而去。这里的“秋风”象征着离别和变化。秋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季节的变化。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常常会感到一些不适和变化。而诗人在这里用“秋风起”来形容离别的情景,既表现出了季节的变换,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不安。而“东随洛水还”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诗人希望能够像秋天的风一样,随着河水向东流去,去寻找一个新的地方和新的机遇。这里的“东随洛水还”,既是对朋友的祝福,也是对自己的激励。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能够找到一个新的起点和方向。

这首诗通过描写洛阳的自然景色和历史名人的故事,表达了对朋友深深的怀念之情和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哲理。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理解和关爱,以及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