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民若不骇舆,乃翁可就安车。
击鲜之力不足,啜菽之欢有馀。
【注释】
彼民:老百姓。骇(hài)舆:惊慌地推车,形容百姓的惊恐。乃翁:我。安车:指古代官吏乘坐的四匹马拉的车。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赴任的诗。首二句说,老百姓如果不会惊慌,你就能平安地坐上马车;第三句说,打鱼人力气小,吃不上鱼,而我们却吃得饱足;尾联说,这正说明我们的官是清闲的。全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朴实无华,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彼民若不骇舆”,意思是说,老百姓如果不懂得惊慌失措,那就可以放心地坐车了。这里运用反衬手法,以惊惶的百姓衬托出作者自己的镇定自若。“乃翁可就安车”中的“乃翁”,是指作者自己,也即诗人在安慰友人:“你不必惊慌害怕,可以安心地乘车前往。”
“击鲜之力不足,啜菽之欢有余”的意思是说,那些打渔的人虽然辛苦劳碌,但是吃不到鱼,只能得到一些豆类,他们的辛苦劳作和收获都不足以满足。“击鲜”即“钓取新鲜食物”,“啜菽”即“吃豆”。这两句通过对比,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宽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彼民若不骇舆,乃翁可就安车。击鲜之力不足,啜菽之欢有余。”一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百姓的关怀与理解,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这种情感既真实又深刻,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纠结。
“彼民若不骇舆,乃翁可就安车”中的“彼民”,指的是那些老百姓;“骇舆”,意为惊慌失措。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安抚百姓,让他们不再惊慌失措,那么你就可以放心地乘车前往了。
“击鲜之力不足,啜菽之欢有余”中的“击鲜”和“啜菽”,都是指打鱼和吃豆子。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于下层民众生活状况的关注和同情。诗人认为,尽管渔民们辛苦劳作却无法捕到鱼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他们却能享受到简单的快乐和满足,这种对比让读者深感共鸣。
“彼民若不骇舆,乃翁可就安车。击鲜之力不足,啜菽之欢有余。”一联中的“乃翁”,在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安抚百姓,让他们不再感到恐慌不安,那么你就能够安心地乘车前往了。这里的“乃翁”既是对友人的称呼,也是对自己内心感受的表达。
整首诗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绘和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于百姓生活状况的深切关切和同情。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不满,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