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夜苦短,灯冷焰不长。
尘蠹文字细,病眸涩无光。
坐久百骸倦,中遭群虑戕。
寻前顾后失,得一念十忘。
乃知学在少,老大不可彊。
废书谁与语,叹息自悲伤。
因忆石夫子,徂徕有茅堂。
前年来京师,讲学居上庠。
青衫缀朝士,面有数亩桑。
不耐群儿嗤,束书归故乡。
却寻茅堂在,高卧泰山傍。
圣经日陈前,弟子罗两厢。
大论叱佛老,高声诵虞唐。
宾朋足枣栗,儿女饱糟糠。
虽云待官阙,便欲解朝裳。
有似蚕作茧,缩身思自藏。
嗟我一何愚,贪得不自量。
平生事笔砚,自可娱文章。
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
退之尝有云,名声暂膻香。
误蒙天子知,侍从列班行。
官荣日已宠,事业闇不彰。
器小以任大,跻颠理之常。
圣君虽不诛,在汝岂自遑。
不能虽欲止,恍若失其方。
却欲寻旧学,旧学已榛荒。

【解析】

  1. “春深夜苦短,灯冷焰不长”,春夜虽短却难熬,灯火虽暖却渐弱——诗句大意:春夜虽短,可我却觉得难以度过;灯光虽然温暖,但总嫌其不够明亮。“春”字暗含诗人的孤独、无奈之情。
  2. “尘蠹文字细,病眸涩无光”,书籍已受岁月的侵蚀,字迹变得模糊不清,眼睛也感到不适,视力不佳了。“蠹”指虫蛀。
  3. “坐久百骸倦”,长时间坐着读书使身体疲倦,百骸指全身的骨头和肌肉。“得一念十忘”是说读书时注意力不集中,读一句忘一句的情况。
  4. “乃知学在少,老大不可彊”,我终于明白了学问在于年轻时,人到老年不能强行求学。“彊”同“强”。
  5. “废书谁与语”,我放下手中的书没有人与我交谈。“废”即停止。
  6. “叹息自悲伤”,我因无人与自己交谈而感到十分悲伤。“叹”同“哀”。
  7. “因忆石夫子,徂徕有茅堂”,我想起了石先生,徂徕县有一座茅屋。“徂徕”山名,在今山东邹县东南。“石夫子”是杜甫对石门山的敬称。“徂徕有茅堂”是杜甫怀念石门山中那位名叫“石夫子”的朋友。“石夫子”可能是杜甫的挚友,他住在石门山中,过着隐逸的生活。
  8. “青衫缀朝士,面有数亩桑”,我的衣衫上还挂着朝服,脸上有像几亩地那么大的桑树。“青衫”指朝廷官员的衣服。“朝士”指朝廷上的官员。“青衫缀朝士”“面有数亩桑”表明杜甫是一个朝廷上的官员。
  9. “不耐群儿嗤,束书归故乡”,因为受不了那些同辈人的嘲笑,只好收拾行装回家乡去了。“不耐”意为忍受不了。“嗤”同“讥”。
  10. “却寻茅堂在,高卧泰山傍”,回到故乡后,找到了那个叫做“茅堂”的草堂。“却寻”即寻找、寻觅。“高卧”指隐居生活。
  11. “圣经日陈前,弟子罗两厢”,每天诵读经书放在前面,弟子们围坐两旁,学习讨论。“圣经”指佛经。“弟子”代指学生。“罗”同“罗列”。
  12. “大论叱佛老,高声诵虞唐”,大声斥责佛教徒,大声朗诵唐代的《诗》《书》。“大论”指大讲特讲。“叱佛老”指责骂佛教徒。“虞唐”指唐代诗歌。
  13. “宾朋足枣栗,儿女饱糟糠”,宾客众多,足够吃枣子和栗子,孩子们吃得饱饱的像糟糠一样。“足”通“足”,足够。“枣栗”指食物。“糟糠”泛指粗劣的食物。“儿女”代指自己的子女。
  14. “虽云待官阙,便欲解朝裳”,虽然等待官职空缺,就想要脱下朝服回家乡。“官阙”指官署。“解官裳”指脱掉官服,表示辞官归田或辞职。这两句反映了杜甫渴望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15. “有似蚕作茧,缩身思自藏”,就像蚕作茧一样,把自己缩成一团,想自我隐藏起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要归隐田园,远离官场;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放弃自己的追求。这种矛盾的心情,正是诗人一生忧国忧民思想的真实写照。
  16. “嗟我一何愚,贪得不自量,”我真是太愚蠢了,只求俸禄而不自知。这两句表明,诗人对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不完全否定,只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以及个人性格的限制,使他无法实现这一理想。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悲哀。
  17. “平生事笔砚,自可娱文章”,平生爱好写作,用笔砚来娱乐自己。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18. “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开口”指言论,即发表议论。“揽时事”指谈论当前的政治事件。“辉煌”形容光彩闪耀。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积极关注国家大事的态度。
  19. “退之尝有云,名声暂膻香。”杜牧曾经说过:“名声暂时使人闻香。”
  20. “误蒙天子知,侍从列班行。”我本以为能得到皇帝的重用和信任,却不料被当作小人看待。“侍从列班行“指做官侍奉皇帝,位列班行。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朝廷政治黑暗的认识。
  21. “官荣日已宠,事业闇不彰。”官位虽高却无所成就,事业默默无闻。“官荣日已宠”指官职地位已经很高了,但是并没有取得什么实际的成就。“事业闇不彰”指事业默默无闻、没有显著的成就。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失望和无奈。
  22. “器小以任大,跻颠理之常。”一个人如果才能很小,却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跻颠”指达到极点或登峰造极。“升天理之常”意谓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于自己才华与责任之间矛盾的看法,也反映了他的自负心态。
  23. “圣君虽不诛,在汝岂自遑。”即使圣明的君王不会处罚你,你难道就不考虑后果吗?“诛”指处罚、惩罚。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行为后果的担忧和反思。
  24. “不能虽欲止,恍若失其方。”我虽然想要停止,但却像是失去了方向,不知如何是好。“不能”指无法停止。“恍若失其方”意谓好像失去了正确的方法或途径。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行动无法控制的矛盾心情。
  25. “却欲寻旧学,旧学已榛荒。”我想重新学习旧的知识,但是旧学已经荒芜不堪了。“榛荒”指荒凉破败。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知识传承中断的惋惜和忧虑。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寓成都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他晚年归隐田园、安贫乐道的思想。全诗通过抒发自己对于功名富贵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于名利的淡薄和对于自然人生的向往。首联开门见山,直抒胸臆;颔联写自己孤独、无聊之感;颈联表达自己对于官场的失望;尾联则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哲理的理解。整首诗情感真切而深沉,语言简练而有力,充分体现了杜甫作为伟大诗人的卓越才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