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山兮海上峰。
蔼青苍兮杳巑丛。
霞飞雾散兮邈乎青空。
天巉鬼削兮壁立于鸿蒙。
崖悬磴绝兮险且穷。
穿云渡水兮忽得路,而不知其深之几重。
中有平田广谷兮,与世隔绝,犹有太古之遗风。
泉石甘而土肥兮,鸟兽雍雍。
其人麋鹿兮,既寿而丰。
不知人间之几时兮,但见草木华落为春冬。
嗟世之人兮,曷不归来乎山中。
山中之乐不可见,今子其往兮谁逢。

【注释】

  1. 山:指庐山。
  2. 江上、海上:泛指南方的山水之间。
  3. 蔼:形容青苍翠绿的样子。
  4. 杳(yǎo):幽深。
  5. 邈(miǎo):遥远。
  6. 巉(chán):高峻。
  7. 鸿蒙:指天地初开,元气未分时的状态或景象。
  8. 崖悬磴绝:指山路陡峭,难以攀登。
  9. 太古之遗风:指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10. 泉石:泉水和石头。
  11. 雍雍:和谐的声音,也指草木茂盛时鸟兽鸣叫的声音。
  12. 麋鹿: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这里借指隐居的人。
  13. 华落为春冬:花谢了就是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
  14. 嗟:感叹词。
    【赏析】
    《山中》是一首寓言诗。诗人通过描写庐山的景色,抒发自己不愿出世的思想。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庐山的秀丽风景,后四句写山中的隐居生活。最后两句是诗人发出感慨,希望世人不要在尘嚣纷扰的世界中生活,而应回归自然,过一种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
    首联“江上山兮海上峰”,写庐山的自然风光。“上”字用得极好,既写出了山峰耸立的姿态,又表达了诗人对高山的敬仰之情。
    颔联“蔼青苍兮杳巑丛”,“蔼”是形容青苍翠绿的样子。“杳”,幽深的意思。“巑”,同“嵯”,山势高峻的意思。“丛”,聚集。这两句描绘了庐山山势起伏、植被丰富的壮丽景象。
    颈联“霞飞雾散兮邈乎青空”,写庐山的云海景观。“霞飞雾散”形容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邈乎青空”,则把这种景色描绘得更加深远、壮美。
    尾联“天巉鬼削兮壁立于鸿蒙,崖悬磴绝兮险且穷”,写庐山的险峻。“巉”,高峻的样子。“鸿蒙”是古人用来比喻宇宙初始状态的用语,此处借指庐山的山体。“壁立于鸿蒙”形象地表现了庐山峭壁耸立的景象。“崖悬磴绝”则描绘了山间栈道崎岖不平的情况。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庐山的险峻特点。
    尾联“穿云渡水兮忽得路,而不知其深之几重”则描写了诗人在山中行走的经历。“穿云渡水”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穿行的情景;“忽得路”则表明诗人找到了通往山顶的道路;然而“知其深之几重”则说明山路虽然已经通达,但依然充满了未知和神秘感。这一句将读者带入了诗人所经历的冒险之旅之中。
    尾联“中有平田广谷兮,与世隔绝,犹有太古之遗风”,写庐山的自然环境和古朴民风。《太平御览》引《神仙传》说:“庐山下有洞曰‘仙人府’。世传汉末,有老翁入此穴中,后见一人,年可百余岁。”可见当时山上已有人居住。《古诗十九首》中有“荆轲湛七族,吴申包五刑”之句,这里的“包五刑”即包含杀头在内的五种刑罚,而“吴申”即今江西南昌一带,因此可以推测庐山上的居民可能属于吴地人。此外,《太平寰宇记》记载:“庐山下有县名柴桑,秦始皇时令徐福求仙处也。”这说明庐山上的居民可能是追求长生不老的人。
    尾联“泉石甘而土肥兮,鸟兽雍雍”,描述的是庐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和谐的生态环境。“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这反映了庐山良好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状况。同时,“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野兽和睦相处”,则展现了庐山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这些细节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诗中还提到了“太古之遗风”,这是指远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庐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这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得以延续至今,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尾联“其人麋鹿兮,既寿而丰”,则是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赞颂和向往。这里的“麋鹿”,不仅是一种动物,还象征着山居者的长寿和富足的生活状态。他们能够像麋鹿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恩泽和宁静的时光。
    最后两句“不知人间之几时兮,但见草木华落为春冬”,则是诗人发出的感慨和思考。他似乎在感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同时也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感慨让人不禁陷入沉思,思考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整首诗以庐山的自然风光为背景,通过描绘山中的美景和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人还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引发人们对生命、时间和价值的深思和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