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茎翠蔓兮,岩壑玲珑。
水声聒聒兮,花气蒙蒙。
石巉巉兮横路,风飒飒兮吹松。
云冥冥兮雨霏霏,白猿夜啸兮青峰。
朝日出兮林间,涧谷纷兮青红。
千林静兮秋月,百草香兮春风。
嗟世之人兮,曷不归来乎山中。
山中之乐不可得,今子其往兮谁从。
【注释】
丹茎翠蔓:指山中植物。丹,红色;翠绿,形容茂盛;蔓,藤。
岩壑玲珑:指山中的洞壑清幽。岩,岩石;壑,山谷。
聒聒:水声潺潺。
蒙蒙:花气浓密。
巉巉:石崖险峻。
飒飒:风声呼啸。
云冥冥:云雾缭绕。
霏霏:雨点纷纷落下。
白猿夜啸:指猿猴在深林里夜晚发出的叫声。
青峰:青色山峰。
涧谷纷兮:指山间的溪谷繁多、错杂。
秋月:秋天的月亮。
青红:形容树叶的色彩斑斓。
嗟世之人:感叹世间的人。
曷不:何不去,为什么不。
归来乎:归隐。
千林静:千树林寂静无声。
百草香:各种草木散发清香。
春风:春天的风。
嗟世之人兮,曷不归来乎山中:感叹世人为什么不愿隐居山林。
【赏析】
此诗写诗人隐居山中之乐。首二句写山中景色,色彩明丽,意境深远;三至六句写山中气候和动物等物候变化,生动逼真;末两句写诗人感叹世人为何不归山中,含蓄蕴藉。全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韵味醇厚,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两句“丹茎翠蔓兮,岩壑玲珑”描绘了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丹茎翠蔓”指的是山上的绿色植物,它们生长得繁茂而又美丽,颜色鲜艳如赤色;而“岩壑玲珑”则形容了山上的洞壑清幽、曲折多姿。这两句不仅描绘出了山中的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接下来的句子“水声聒聒兮,花气蒙蒙”则是通过听觉和嗅觉来进一步描绘山中的氛围。这里的“水声聒聒”是指山中流水的声音,声音悠扬而清晰,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而“花气蒙蒙”则是形容山上花香四溢,香气弥漫,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这些细节的描写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然后是“石巉巉兮横路,风飒飒兮吹松”,这两行诗描绘了山中的道路和松树。这里的“石巉巉”指的是山中的石头陡峭而嶙峋,给人一种坚硬的感觉;而“风飒飒”则是形容山中的风声呼啸,给人一种动感的感觉。这两句不仅展现了山中的自然景观,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景象的喜爱和欣赏之情。
接着是“云冥冥兮雨霏霏”,这句诗描绘了山中的天气变化。这里的“云冥冥”指的是云雾缭绕,使得天空显得非常阴沉;而“雨霏霏”则是形容雨水纷纷降落,给人一种湿润的感觉。这两句不仅表现了山中气候变化无常的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天气变化的无奈和感慨。
接下来的“白猿夜啸兮青峰”,这两句描绘了山中动物的生活习性。这里的“白猿夜啸”指的是山中的猿猴在夜晚发出叫声,这是一种独特的声音;而“青峰”则是形容山峰的颜色,呈现出一种青翠欲滴的状态。这两句不仅描绘出了山中动物的生活状态,也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感。
然后是“朝日出兮林间,涧谷纷兮青红”,这两句描述了山中早晨的景象。这里的“朝日出”指的是太阳从东方升起,给山林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涧谷纷兮青红”则是形容山间溪流众多且色彩斑斓,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山中早晨的自然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接着是“千林静兮秋月,百草香兮春风”,这两句描绘了山中秋季和春季的景色。这里的“千林静”指的是整个山林都处于安静的状态,没有一丝嘈杂的声音;而“百草香”则是形容花草散发出的香气沁人心脾,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这两句不仅展现了山中季节变换的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景色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最后一句“嗟世之人兮,曷不归来乎山中”,是诗人的感慨之言。这里的“嗟世之人”指的是那些沉迷于世俗生活的人;而“曷不归来乎山中”则是问这些人为什么不回到山中去享受那种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呢?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世人的忧虑和不满,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归隐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感悟。